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普陀区2020年高三语文一模(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0-02-29 浏览次数:216 类型:高考模拟
一、<b>情景默写</b>
  • 1. 按题目要求填空。
    1. (1) ,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2. (2) “叹年来踪迹,?”出自柳永的《》。
    3. (3)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虚写故乡景物的句子是“”。
二、<b>语言表达</b>
  • 2. 按题目要求选择。
    1. (1) 某班级同学编了一本描写自然山水的文集,以下内容适合用作广告语的一项是(    )
      A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 .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C .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D .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 (2) 下列选项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
      A . 小组讨论时,小王说:“大家畅所欲言,抛砖引玉,给我很多启发”。 B . 阅读交流时,小孙说:“我有两个问题不理解,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C . 同学捐款后,小李说:“感谢大家响应号召,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D . 同学发言后,小赵说:“大家应该向你学习,谈出自己的一得之见”。
三、<b>现代文阅读</b>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兴起的多维因素

        ①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我国快速发展,佳作频现,媒体热捧,读者欢迎,掀起了一股浪潮。

        ②所谓“非虚构写作”指的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活动,它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不同,非虚构写作是围绕“采访”建构“真实性”。真实事件、真实经历、真实体验是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

        ③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要有细致扎实的采访过程。为了写作《像我这样的黑人》,霍华德·格里芬乔装成黑人进行浸入式体验,甘冒危险乘坐公共汽车穿越密西西比州等种族主义倾向较严重的区域。为了写作《出梁庄记》,梁鸿跟踪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跑遍全国十一个省市,访谈了340余人,把他们在城市的居住地、工作地都一一记录下来。

        ④非虚构作品与虚构文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后者偏向超越与审美,前者重在挖掘社会历史真相。从近年来全球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者重视宏大叙事下忽略的一些边缘题材,喜欢写作主流媒体忽视的焦点,例如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等。非虚构作家何伟认为,中国是非虚构写作的“富矿”,因为“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几乎完成了西方400年的历史,在这一巨大的转变下,中国社会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眩晕与速变。光怪陆离的现实常让人有匪夷所思之感,比虚幻更为不真实,每个人都身处一种被分裂和被分割的生活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几种生活、多元观念同时并存,仅仅是一墙之隔,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和场景。”

        ⑤面对剧烈变革的中国社会,传统作家来不及发现、洞悉、分析、沉淀、总结和提炼现实生活,由此造成文学在及时、鲜活、生动、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表现乏力。正如美国学者约翰·霍洛韦尔所说,当一切事情以比过去高十倍的速度变化时,“日常事件的动人性已走到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了”。即使是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报告文学,近二十年来也因调查技巧单一,表达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当代读者对事实深层次的追求而走向衰落,甚至有一部分报告文学沦为宣传文体,成了“吹捧文学”“推销文学”,失去现实主义批判性,遭到读者的厌弃。

        ⑥和传统的新闻文本相比,非虚构作品同样具有优势。传统的新闻文本往往擅长粗线条地转述新闻事件的框架,见“事”不见“人”。非虚构作品在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下,不遗余力地挖掘人物、事件背后更为丰富的意义,在个人思索和公众历史、社会使命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生活的内核;其中叙事策略和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让读者更深切地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抵达真正的“真实”境界。这也是非虚构作品备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⑦有意思的是,非虚构写作不是专为职业作家与记者而准备的,业余的大众也可以参与到非虚构写作中,记录下自己身边的人事。“有故事的人”“全民故事计划”等非虚构写作平台都是为一般写作者书写自身故事提供的平台。“有故事的人”是由凤凰网推出的非虚构写作平台,对非虚构写作的理念是“每个人都有故事,都可以写出故事”,并且认为非虚构写作者“可以来自名流,来自职业写作者,也完全可以来自贩夫走卒,升斗小民”。与专业文学创作、专业新闻写作相比,非虚构写作打破了写作的壁垒,推翻了写作的围墙,拆除了写作的藩篱,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参与者。

        ⑧非虚构写作在我国的兴起体现出整个社会文艺需求和理念的变化。1990年代,中国纪录片领域曾发起一场“新纪录运动”,原先被遮蔽的底层社会开始在镜头中向我们敞开。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非虚构作品有了更多的渠道发表与传播,广大普通人的写作活动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故事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写作领域即将展开的可能是一场文字世界的“新纪录运动”

    (有删改)

    1. (1) 能依据第②段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 “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诚实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体验和发现。 B . “非虚构写作”时每一句话必须有依据,不能出现主观想象的画面。 C .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社区发展调查报告》属于“非虚构写作”。 D . 某位“九零后”写的自传《中国式成长历程》不属于“非虚构写作”。
    2. (2) 第③段中作者通过霍华德•格里芬和梁鸿的例子来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3. (3) 对第⑧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指出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受到文艺变革大背景的影响。 B . 揭示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对文学题材变革的推动意义。 C . 展现对非虚构写作跨媒介发展的广阔前景的信心。 D . 揭示非虚构写作在民间文化传播方面的独特价值。
    4. (4)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 (5) “有故事的人”平台请你担任“一日小编”,共同评选非虚构写作一周最佳作品。本周有几篇作品在“内容基于事实”“叙述精彩动人”等方面得分相同,编辑部决定从“非虚构作品的思想意义”的角度评出高下,请你根据文中的相关论述,拟出三条具体的评价细则。
  •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踏雪归乡

    张金凤

        ①一枝红梅挑开了腊月的门帘 , 北风中都是节日的气息,睡梦里全是故乡的年景。

        ②年是一缸陈酿,被节令的咒符封存,在人们的殷殷盼望里,直到腊月才缓慢开封。当朔风扫净天空的阴霾,雪花浆洗了岁月的风尘,腊月的酒就再也封不住,香气四散,人们踏着厚厚的雪毯回到故乡,畅快淋漓地取饮那坛岁月的醇香。

        ③回家的路也许很近,中间没有万水千山,但却横亘着沧桑岁月;回家的路或许很远,需要用一年的盼望捻成一张票根。车站、码头、渡口、机场到处是拥挤的人群,各种各样的启程和出发,充满了隆重的仪式感。积攒久远的豪迈情怀,伴随着漫天飞雪进入高亢的乐章。患得患失的心情,焦灼不安的面孔,都为一张回家的票。回家的人摩肩接踵,租车、拼车、自驾车,无票也要回家,他们浩浩荡荡向着迢迢乡关进发。大寒小寒又一年,腊月的风雪分外殷勤,给来年的盛宴加油助兴,回家过年的人,头顶雪花,身披尘埃,日夜兼程,朝圣一般归来。

        ④回家,是腊月里最闪光的主题。家里有什么呢?没有金山银山,没有香车宝马,甚至连大街上的路灯都疲倦地昏黄着。破旧的屋子、衰老的爹娘,被寒冷覆盖,跟简陋相依。老家是两扇柴门,当初,他一甩门扬长而去,现在只想回去,给当年那一声“吱呀”的哀叹忏悔。

        ⑤远远望见几缕炊烟,泪就盈满眼眶。家乡的烟火还在,并没有因为你的远走而消失,它们一直努力地延续着乡村的暖,保养着土地的根;村头几棵老树更显沧桑,它们是村庄的年轮,枝丫上还刻着游子的童年故事;几段土墙已近坍塌,就像残破的黄卷,此间文章读来已经恍如隔世。最初那两扇柴门,那是故乡的眼睛,铁锁锁不住它牵挂的眼睑。远在千里的你,梦里曾无数次推开家门,栖居在曾经厌倦的窄仄小炕上,一翻身才知道是硬板床或者席梦思。你在梦里哭出声来:闭着眼都能走准的家门,却那么远,那么远。

        ⑥家或许因为偏僻依旧贫穷,因为贫穷你才会出走,但是那根线永在,那是根,是安放灵魂的地方,回家过年是一年一次的灵魂皈依,一年一次的状态还原。一年的打拼,城市的喧嚣和忙碌,让心变得坚硬无比,许多想念冰封在心底,许多感念来不及梳理,许多债,一直在那拖欠着。如今,就让年把你带到故乡踏实的火炕上,重温原初的旧梦。一年的辛劳,需要一个甜美的香梦来养足精神;一年的疲惫,需要一碗故乡的米酒来再次壮起行囊;一年的隐忍和伪装,吞下的苦辣,咽下的酸咸,需要在故乡的酒杯中慢慢软化。攥一把家乡土,骨头就更硬气;吹一吹村口风,打拼就更有劲;喝几天村口的甜井水,所有外面沾染的浊气就荡涤干净。在祖坟上放一挂扬眉吐气的响鞭,闯外的儿孙回来了。不管在外面受过多少风寒,摔过多少跟头,回到故乡的土地上,爷们都是掷地有声。

        ⑦有些门还锁着,那些主人究竟此刻在哪里呢?当初,两扇门“咣当”一声落锁,墙头的狗尾草也咿呀,天上盘旋的燕子也嗟叹,一户空荡荡的门扉,追着打问号的乡路问:你要到何处去啊?

        ⑧你手扶门板沉思,门板也是游走的游子,却总也走不出门框指定的距离。上下两个门臼,拴住了门板那浪荡的心。门板“吱呀,吱呀”,挠得门臼直响,门臼干涩的眼睛徒劳地看着一心往外飞的孩子。别嫌我箍得太紧,我不能撒手啊,一撒手你就不成才了。那些劝说和絮叨,连屋里的老婆婆都烦了:毛还没干呢,就想飞!磕头作揖不管用,一顿耳刮子就好了!说说罢了,刀子嘴豆腐心。炒菜的时候从筷子头上省下两滴菜油,顺着门柱头滴进去,反复摇两下门板,说:看看,还有没有本事耍脾气?被菜油喂过的门板果然就乖巧地顺从开合,再不喧闹。老婆婆手扶门框望向街门外,当年若舍得两滴油,孩子哪会远走他乡呢?那街门一直开着,当年出走的孩子,什么时候回来?

        ⑨那些街门从此白天不落锁,它们随时等待闯外的亲人归来。一天天,一月月,那把锁思念钥匙和打开它的手,思念都结痂成黄澄澄的铁锈。那门槛寂寞地想念迈进迈出的脚步,思念得生出许多苔藓。故乡的老井、梧桐落叶、贴满花朵的窗,一院子的荒草和惆怅的蝴蝶,十二个月圆之夜的皎洁月光,都在老锁喑哑的喉咙里。

        ⑩胡同里的脚步声是老态龙钟的锁返老还童的丹药。离家那么久了,孩子,门上的红对联朝来暮去地衰老了,墙头上的杂草繁荣之后又枯萎下去,野地里的禾苗,长大后又回到粮仓,游走他乡的包裹,你知道吗?一阵欢笑,一阵春风,哗啦,家门打开,铁锁那锈黄的牙齿间,露出难得的笑容,乡下那两扇嘴唇哆嗦的门板,却什么也没说出口。

        ⑪那两扇门板很旧很老了,好像谁松动的牙齿,说不定啥时候就卸任了;又像谁渐渐失去力气抓不住什么的双手,要不了什么因由就撒手了。那门终究会破损倒塌,护不住一个荒芜庭院的旧闻和记忆。背着那扇家门行走的身影,踏雪归来,他已经明白,自己倾尽一生,都走不出家门的凝望。

    1. (1) 本文以“一枝红梅挑开了腊月的门帘”开头,请从构思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2. (2) 第③—⑤段中的人称各有不同,这样处理有何作用?
    3.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 (4) 有人说,本文前六段已基本表现出“踏雪归乡”的主题,后五段只是在重复前文。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四、<b>诗歌鉴赏</b>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乌栖曲

    (唐)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注】①银箭金壶:古代计时工具,漏水多则夜已深。②高:同“皓”,明亮。

    1. (1) 从题材看,这首诗属于(    )
      A . 咏史诗 B . 闺怨诗 C . 赠别诗 D . 行旅诗
    2. (2)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二句勾画出吴宫内外两幅剪影,笔法洗练,对比鲜明。 B . 第三,四句“未”“欲”两字紧相呼应,直白地倾诉心中苦闷。 C . 第五,六句从侧面淡淡着笔,吴宫通宵宴乐的场景隐入幕后。 D . 以日薄西山、月坠江波等景象写时间推移,富有象征意味。
    3. (3) 末句“奈乐何”一作“奈尔何”,“尔”指吴王。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联系全文,谈谈理由。
五、<b>文言文阅读</b>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宣德五年五月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益军,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 , 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始与豫同守郡者,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并皦皦著名绩,豫尤以恺悌称。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乙】

        松江太守赵豫居官慈惠。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始皆笑之,遂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不知讼者乘一时之忿,经宿气平,或众为劝解,因而获息者甚多。比之钩钜致人而自名英察者,其所存何啻霄壤!

    (节选自《坚瓠续集卷之四》)

    【注】①灶丁:旧称煮盐工。②恺悌:和乐平易。③钩钜:辗转推问,究得情实。

    1. (1) 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廷臣九人为知府

      ②专益军

    2.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及姻戚同姓

      A . 勾结 B . 摄取 C . 招引 D . 征调
    3.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留一履以识遗

      A . 爱护 B . 喜好 C . 恩惠 D . 吝惜
    4. (4) 把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5. (5) 用“/”为第①段画直线部分断句。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6. (6) 根据第②段文意,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
    7. (7) 【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请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陈经秀才序

    (宋)欧阳修

        伊出陆浑 , 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然山形中断,岩崖缺呀,若断若鑱。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

        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捉鳖,可供膳羞。山两麓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幸时一往,则驺奴从骑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扶,登览未周,意已怠矣。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

        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主县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________相与期于兹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

    【注】①伊出陆浑:伊水发源于陆浑县。

    1. (1)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先介绍伊水与龙门山的地理形势。 B . 然后交代“龙门”这一名称的由来。 C . 接着指出此龙门非《禹贡》中的龙门。 D . 最后想象夏禹凿开龙门山缺口的过程。
    2. (2) 第③段连用两个“然”字,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可填入第④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
      A . B . C . D .
    4. (4) 这篇赠序“独辟蹊径,意味隽永”,请对此加以赏析。
六、<b>材料作文</b>
  • 8. 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能做什么。

    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