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西城区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0-01-06 浏览次数:28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面划线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俩(jì)    游(shuì)    胆(qiè)        仆仆风尘(pú) B . (yìn)   执(niù)     饿(piǎo)       断残壁(yuán) C . 害(yí)    沌(hùn)     用(zhōnɡ)      径通幽(qū) D . 粉(cā)    内(fèn)     倒(qĭnɡ)        振聋发(kuì)
  • 2. 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嶂    题跋    招致     安然无样    首当其充 B . 锤练    竞相    山巅     趋之若骛    不付众望 C . 涅磐    凋敝    仓皇     涛天罪行    过尤不及 D . 糟蹋    尤其    瞌睡     迫不及待    美轮美奂
  • 3.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葛亮出山是待价而沽 , 不过这个“价”是刘备的知遇之恩。 B . 我尽我所能去解决我们之间的问题,但是看起来差强人意 C . 老王因为经商失败,赔掉所有的积蓄,如今已是身无长物 D . 他设计的方案,在施工中屡试不爽 , 已经被广泛采纳了。
二、文言文阅读
  •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传”是“注释的意思。《战国策》经西汉刘向整理,内容多为战国时期策士的活动和言论。 B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西汉时期的历史。作者是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 C . 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两种特质的文体。就题材而言,要求必须选择真人真事;就表达而言,要求必须用文学的表达方法。 D . 《汉书》为东汉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西汉一朝230年的历史。
  • 5.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能面寡人者                刺:指责 B . 素服郊                     次:停驻 C . 我至军中                  度:估计 D . 揭其剑,其友              过:经过
  •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吾还也                  ②此志不在小 B . ①余收尔骨                ②子亦有不利 C . ①且吾不一眚掩大德        ②其无礼于晋 D . 所以遣将守关者            ②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吾妻之我者              ②单于其节 B . ①秦师遂                  ②张良西向侍 C . ①吾得事之                ②其一人 D . ①于是梁王上位            ②师以袭远
  • 8. 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食以草具

    A . 大王来何操 B . 贪于财货 C . 不腆敝邑 D .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 9. 下列语句的翻译,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 B . 文倦于事,愦于忧。 译文:我被事务搞得很疲倦,被忧虑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 C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文:否则,我们都将被他俘虏! D .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译文: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 , 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取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释:①瘳(chōu):痊愈。②招权顾金钱:大意是借重他人权势获得钱财。

    1. (1)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        逊:恭顺 B . 诸将皆吕后意                阿:迎合 C . 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      善:友好 D . 季将军不足下,足下无往      说:劝说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      上默 B . 平城                      足下何以得此声梁楚间哉 C . 今哙奈何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欲为御史大夫 D . 何足下距仆深也              为上客,厚送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这一定是因为有人不符合实际地夸奖我来欺骗陛下 B . 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河东是像我的大腿和臂膀一样重要的郡,所以特地召见你啊 C . 布辞之官 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 D . 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我听说曹丘生不是年长之人,(有事)不必向他通报
    4. (4)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季布认为秦王朝对匈奴用兵,引起了陈胜等人造反,带来了巨大创伤。 B . 有人说季布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皇帝因此未晋升其官职。 C . 季布反思了一个月,终于明白自己没有功劳却做了河东守,这是罪过。 D . 曹丘生不听窦长君的劝阻,坚持让他给自己写介绍信,然后去见季布。
    5. (5) 就文章内容来看,季布这个人物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三、句子默写
  • 11. 在下面横线处填写古文原句。

    ①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吾入关, ,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四、现代文阅读
  • 12. 阅读《包身工》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④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⑤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⑥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中的“才”与后面的“已经”呼应,天还没亮包身工们就得起床,说明她们很辛苦。 B . “蠕动”一词既写了包身工们开始起床的动作,又有比拟的意味,体现她们非人的生活状态。 C . 男人的穿着和时节不相称,这说明他的生活也很贫困,因而借打骂包身工们来发泄自己的怨气。 D . 点面结合是选段的写作特点:先写了包身工的群体形象,这是 “面”;然后写芦柴棒这一个体烧稀饭的情景,这是“点”。
    2. (2) 解释划线语句的含意。
    3. (3) 第三自然段包身工居住的环境和起床时的表现分别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1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清明

    周伟

        又是一年清明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总是如期而至。

        我们一起向杨里塘的老祖坟山上走去,向青草更青处走去,去赴一场人生的盛宴。祖先们,仿佛都从泥土中醒来,长幼有序,排排坐定,喜笑(yán)开,把酒话桑麻。谈起去年土里的收成,今年的新打算。问起猪牛鸡鸭好不好养,娃儿出息没出息……主事的就一五一十向祖先们禀告,生怕漏掉一丝春天的讯息、大地上的甜美。

        我们做晚辈的,一一跪拜下来,跪成一地嫩绿生鲜的蔬菜瓜豆。祖先们见了,一起好欢喜呀。我偷偷地抬起头来,一眼瞥见奶奶端坐对面。奶奶,还是那般清和、安详,比安详还安详,比温暖还温暖,比美好更美好。

        方圆几十里,谁都知道奶奶。只要一提起她,总有人接茬:喔,善塘铺里的奶奶……过路的,闲聊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见了奶奶只要亲热地喊一声,便能喊出奶奶的笑声,和奶奶的茶水与坐凳。要借个物什,或者手头短缺点油盐钱,只要一开口,都不会落空。碰上吃饭的时刻,还会被硬拽着坐到饭桌上……我问奶奶,你这样有求必应,救苦救难,不就是大家敬奉的观世音菩萨吗?奶奶瞬即用眼神制止我,说,可不能乱说,哪敢比啊?奶奶说,我们是善塘人,善字当头,一心向善才是。你们长大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是善塘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奶奶文化不高,认不得多少字,却把一切都看得清明。每天大清早,奶奶都要我去村头老井挑水。奶奶常说,越早水越清,越早水味越正。小时候挑水的情景,我记忆犹新。第一回挑水,挑了大半桶,水总是免不了淌出来。第二回,少挑了许多,想是不会淌出来了。挑起来,一路轻快,欢喜到家。回过头一看,哟,星星点点,湿漉漉的,怎么淌了一路?第三回,奶奶要我把桶里的水满上,再看看。我依了,竟然没再淌出来。

        每天一早,奶奶总是吱呀一声,第一个推开大门,看得很远、很远,然后,清清朗朗地大声告诉我们:山青水清,人勤水甜,大地清明……

        小时候,奶奶还跟我讲,奶奶是伟宝(我的小名)的奶奶,也是大家的奶奶。有好东西吃,总是这个一点,那个一点,一个小孩不漏地散发着。谁家小孩听话了,奶奶就轻轻地摩挲着他的脑袋,不停地夸奖;若是哪个犯错了,也从不偏(tǎn),对我也一样。那个时候,我很是不解,别人的奶奶就是别人的奶奶,我的奶奶就是我的奶奶,怎么也是大家的奶奶呢?

        奶奶还总是那样絮絮叨叨,对我们小孩说:你们还小,要懂事。本事不是娘肚子带出来的,要靠一分一分地积攒起来,攒鸡蛋一样,攒足本钱了,心里有底,就会遇事不慌、处变不惊。本事,是壮身的,多了,不压身;少了,挠头掏手心都不行,手心上哪能煎出个鸡蛋来?本事,少不得,也虚不得……爬山时,她也絮絮叨叨,说,要昂首,要挺胸,眼要看前方;向上,向上,再向上,不得停歇。做人做事,都得这样!你们以后要爬的山还会很多很多,要一直保持今天这样的好心情。我们一个个似懂非懂,鸡啄米般的头点个不停。现在,体味体味、琢磨一下,那时的心情,是不是应该就叫“绿色心情”呢。

        奶奶的絮絮叨叨,就如同她的那架纺车,咿咿呀呀地,悠扬而绵长,一直唱到火塘边的油灯快干的时候,还是那样地好听,令人动情。奶奶要走的时候,把我叫到她的床前,絮絮叨叨:“人嘛,一生一世,就两个字,一个是生,一个是死。生就好好地生,死就静静地死。心存清明,一世淡好。”奶奶还说,“想奶奶了,有什么好事,有什么委屈,有什么疑惑,清明那天,都要一古脑儿告诉奶奶,让奶奶放一百个心。”奶奶说得平平淡淡、安安静静……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众生芸芸,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

    (有删改)

    1. (1) 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在横线上给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喜笑(yán)开    偏(tǎn)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 文章开篇,用一个“总是如期而至”,表明清明祭祖这件事在家乡人们心中的重要。 B . 奶奶通过挑水一事巧妙地告诫“我”:只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可以做好一切事情。 C . 第9段中,写奶奶的絮絮叨叨如同她的纺车的咿咿呀呀,旨在表现奶奶为人的勤快。 D .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中间辅以插叙,由清明祭祖引出对奶奶生平和处事原则的回忆。 E . 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和想象等手法,使文章表达生动、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3. (3) 结合文章,说说第3段中画线语句的妙处?
    4. (4) 文章为何以“大地清明”为题?
    5. (5) 结合文章,解释“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含义。
五、小作文
  • 14. 从下面二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
    1. (1) 年级要设计一期以“高中的学习”为话题的板报。请结合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从下面的《论语》选文中任选一句,并结合话题阐释选择的理由。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内容有针对性,能自圆其说。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③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2) 从下面二幅图画中任选一幅进行描绘。要求描写细致,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面貌。

      林黛玉

      桑地亚哥

六、诗歌鉴赏
  • 1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

    (宋)欧阳修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色味。

    注释:①双井茶:宋代名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②凤爪:双井茶之茶芽,形似凤爪。③穷腊:整个冬季。腊,农历十二月为腊月。④宝云日注:宝云、日注与下文的“龙凤团”皆为名茶。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水清石老、形如凤爪、早春萌芽,从环境、形状与生长时间上可见双井茶之独特。 B . “白毛”指的是茶芽上的白毫,赠送此茶时要用红碧纱包裹,可见双井茶之珍贵。 C . “一啜”写喝茶之少,“三日夸”写赞美时间之长,本句从侧面写双井茶味道之美。 D . 诗中写到了宝云、日注、建溪龙凤团等其他名茶,目的是反衬出双井茶品质之高。
    2. (2) 古人常常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故有“茶道即人道,品茶即品人”之说。下面诗句中能体现这种深刻文化内涵的两项是(    )
      A .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唐·韦应物《喜园中茶生》) B . 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宋·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 C . 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宋·苏轼《龟山辩才师》) D . 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宋·黄庭坚《催公静碾茶》) E . 未投兰蕊香先发,才洗瓷婴渴已消。(清·孔尚任《试新茶同人分赋》)
    3. (3)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双井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命题作文
  • 16. 根据要求作文。

        ①古人教子曰:业精于勤,荒于嬉。

        ②现代教育家说:研究“玩儿”这一丰富的源泉,是我们的任务。

        ③以《中国古代漆器》《明代家具珍赏》《蟋蟀谱集成》《北京鸽哨》等“世纪绝学”享誉中外的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总结自己一生时说:“我这辈子没干别的,净玩儿了。”

        ④也有人说:玩物丧志,靠玩儿难以成就大事。

    请以“说玩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