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

更新时间:2017-07-30 浏览次数:8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目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                 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          。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A . 妄自尊大  热心   鲍鱼之肆 B . 妄自尊大  热衷   井底之蛙 C . 夜郎自大  热心   井底之蛙 D . 夜郎自大  热衷   鲍鱼之肆
  • 2. 如果唐朝的韩愈给柳宗元写信,那么信中的称谓应该是(    )

    A . 自称退之,称对方子厚 B . 自称愈,称对方子厚 C . 自称退之,称对方宗元 D . 自称愈,称对方宗元
  • 3.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运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A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C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4.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永和九年”是以年号纪年。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岁在癸丑”是以天干地支纪年,即永和九年是癸丑年。 B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十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叫十二支。干支只能纪年不能记月与日。 C . “舅夺母志”的意思是“舅父强逼母亲改变守节之志”,这里是改嫁的讳饰说法。其中的“舅”与“待晓堂前拜舅姑”中的“舅”意义不同。 D . “文王拘而演周易”中“周易”是“六经”之一,它与《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为“六经”。
  • 5. 下面这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A . 中华诗词发展过程中的的反叛、变革、创新有时候严重脱离了传统文化自身的静水流深的给养。 B . 中华诗词发展过程中的反叛、变革、创新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彻底的否定、扬弃,然后才能自我发展。 C . 否定了传统的文化,必然给诗词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有悖于中华民族文脉绵延的耗损,因而是不可取的。 D . 诗词发展过程中的反叛、变革和创新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互通互溶、荣损与共的辩证关系。
二、<b >文言文阅读</b>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臣等百余人何益?”吕后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指商山四皓,秦末四个著名的隐士。)。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乙】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有赍、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 B . 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C . 子房以盖世之材 D . 侥幸于不死
    2.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臣等百余人何益       有赍、育,无所获施 B . 爱欲易太子           子房盖世之材 C . 谓吕后曰           云霞明灭可睹 D . 伊尹、太公之谋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3.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②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

      ③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4. (4) 选文中可以看出留侯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三、<b >诗歌鉴赏</b>
  •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谢将军:指东晋谢尚,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高咏:善于吟诗。

    1. (1)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

    2. (2) 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四、<b >默写</b>
  • 8.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1) 闲云潭影日悠悠,。(王勃《滕王阁》)

    2. (2) 宁为百夫长,。(杨炯《从军行》)

    3. (3)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4. (4) ,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5. (5)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6)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7. (7)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8. (8)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五、<b >现代文阅读</b>
  • 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紫红色围巾

    衣向东

        两年前我到沂蒙山接新兵,偏逢大雪,气温骤降。我一个人走在从村子到小镇山路上,迷了路。狂风从远处赶来,把地上的积雪翻卷起来,弄得天空雪雾腾腾,碎雪很快灌满了我的衣领,眼睫毛上结了一层霜花,视线模糊起来。

        正徘徊着,远远地,山路上有一个人影恍惚着飘来,头上裹着紫红色围巾 , 在白雪中格外显眼。到了近处,我才看清了她。“大姐,去塘镇走哪一条路?”我问。

        她站定了,把裹在头上的紫红色围巾扯了扯,露出了一双冒着热气的大眼睛。我说不清那眼睛是怎样一种美,湿润的目光中流露出惊喜。我说:“大姐,我是下来带兵的,我要去塘镇。”

        “天黑了,你走不到塘镇了,跟我走吧。”她说完这话,并不理睬我,转身就走,似乎早就料定我会跟在她身后走。

        转过了一处山腰,又越过一道山坡,来到一处低矮的瓦房前,就是她的家。这是两间昏暗的屋子,一盏发红的电灯泡吊在屋子当中。她推开门,身后的冷风钻进了屋子,那盏灯泡就忽悠忽悠地晃。我们从灶间穿过,脚下踩了一堆杂草,转弯挑起了里屋门的布帘。女人就喊了:“娘,拣了一个人!”

        土炕上坐着个干瘦的大娘,一阵剧烈的咳嗽之后,听到了拉风箱似地喘息。身边还睡着一个四五岁的女孩。大娘的目光打量着我身上的军装,用满眼的微笑冲我点点头。我轻声叫了一声“大娘”,不等我说下面的话,已经摘下围巾的女人,拍打着身上的雪,说话了:“是下来接兵的,去塘镇,在西山凹迷了路。”

        大娘说:“枣,枣,快让他上炕暖和暖和再说。”我知道了这女人叫枣。

        枣看了我一眼,出门去了。我抓住大娘的手,低低地叫一声:“大娘——”接着试探地问:“大娘,出去的那位大嫂是你的……”

        “儿媳妇,这媳妇呀——”

        大娘欲言又止。我又问这么冷的天气,大嫂半下午去哪里的。大娘说,去抓草药了,去的塘镇,这几天她的哮喘病又重了,枣说不能拖延。

        我又问:“大娘,那你儿子呢?”

        大娘带着怒气说:“死在部队了。”

        我的心一沉,一团云雾笼罩着我的思绪,又不能再问,就沉默地胡思乱想。

        过了一会儿,枣回来了,抱了一些树枝放在炕根下,在炕洞里点着了火,潮湿的树枝冒出了浓烟,大娘的咳嗽声就又响起来。渐渐地,浓烟散去,炕洞内的树枝热烈地燃烧,噼啪地响着,屋子被火光映亮,温度一点点升起来。这一夜,我睡得特别暖和。

        第二天一早,我该告别了。一股凛冽的寒风迎面吹来,空气清新的没有一丝杂质。放眼望去,茫茫一片白色世界。大娘披衣走到门口,就被枣拦住了。我回头极快地打量了风雪中的小屋,突然有一种牵挂袭上心头。两间低矮的屋子,被厚重的积雪压迫得更矮了,院内的一棵枣树,也披了厚重的积雪,只露出很少的枝干,在雪的映衬下苍劲古朴,像一幅油画。

        她从屋内奔出来,拿着那条围巾急急地叫:“等等,凑合着围上,太冷了!”我没有推辞,从她手里接过紫红色的围巾 , 说道:“谢谢你!”

        直到两年后的初秋,我回乡探亲,要路过塘镇,我决定带上紫红色围巾去寻找那个梦幻般的雪夜。

        我又站到了两间低矮的瓦房前。小院的门上了锁,从门缝朝里瞅,显然这里已经没有人住了。院内的枣树还在,果子开始透红了。

        我找到了当年负责接待我的村长,急急地问:“枣和大娘搬到哪里了?”

        村长让我坐到他院子里的一棵木香树下,泡了一壶茶,给我讲起了枣的故事。其实枣的男人没有死,那个上尉在部队活得很滋润,又找了个女人。最初上尉回家提出离婚,枣不答应,后来哭了几次,也就同意了。我被大雪困在这里的时候,枣跟上尉刚离婚半年。

        沉默了很久。我心里说,沂蒙山的红嫂还在呀,可是沂蒙山的男人走失了。

        “那么,枣呢?”我终于忍不住问。

        村长叹息一声说:“嫁人啦,离这儿几里的路,就前山洼那村子。”接着,他告诉我,枣离婚后,上尉的娘在村子里总觉得矮了一截子,死活不认儿子了。今年春上,有人给枣介绍了前山洼村子的一个瘸腿男人,瘸子为人厚道,身子也结实,又勤劳,满口答应把上尉的娘也一起接过去。这是枣的条件,她不舍得丢下有病的婆婆。瘸子的腿是小时候爬树摔下来,摔残了的,人长得不难看,有头脑,自己种了一大片果园,算是当地富裕人家了。

        那条紫红色的围巾 , 我又带走了,还有那个温暖的雪夜。

    1. (1) 小说开头写风雪的场景有何作用?

    2. (2) 文中三处加了标号的“紫红色围巾”,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

    3. (3) 结合情节,分析枣的性格特征。

    4. (4) 探究小说最后一小节的丰富意蕴。

  • 1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喝茶

    鲁迅

        ①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②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③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激,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④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我保护。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⑤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1.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 (2) 文中第③段提到的“秋思”和喝茶有什么关系?

    3. (3) 整体来看,作者对“细腻锐敏的感觉”持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

六、<b >材料作文</b>
  • 1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符合文体特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当一个孩子意识到他不仅有坚持真理的权利,而且有犯错误的权利时,他就已经长成了大人。(托马斯·萨斯)

    材料二:不贵于无过,而归于能改过。(王守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