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七县市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19-12-19 浏览次数:2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思想和语文都逐渐由简朴而繁富,随感录一类文章的特色在简朴而(jùn)永,所以近代人要写一部书的,古代人只要寥寥数语就可以了事。 B . 叔本华曾说:“生活是一条由(chì)热的煤碳所铺成的环形道路。”因为他的情感中有对生活苦难的深度感知。 C . 一个在艺术文学以及科学领域都有所造旨的人,当谈及正直德行诚信以及(gè)尽职守方面时,有可能不及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 D . 站在笔者面前(kǎn)侃而谈的这位香港太平绅士,很难与传统的商人身份挂钩,一双岭南人的眼睛散发出沉思的清辉,谈吐不俗,气质儒雅。
  • 2.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好东西都是相对的,你所谓的好东西别人也许不以为意,但别人的好东西你或许也觉得一文不名 , 我们大多数人穷其一生都在追寻着别人眼中的垃圾。 B . 新世纪初,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向诺贝尔”文学丛书,丛书囊括了当代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真可谓洋洋大观 C . 金克木晚年深居简出,以著述为本,文章写得一发不可收拾 , 直到去世前一个多月还给出版社寄去了一篇《倒读历史》。 D . 世上不缺美女,也不缺才女,缺的是黛玉这样“真”的女子。她知世故而不世故,待人真诚,用情至深,万一认定对方是知己,便不惜掏心掏肺。
  •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 .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 C . 对“教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D . 在俘虏营里,我差不多夜夜——当然是在梦中——跟伊琳娜,跟孩子们谈话,鼓励他们说:“我会回来的,我的亲人,不要为我悲伤吧,我很坚强,我能活下去的,我们又会在一块儿的……”。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B . 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C . “青年科技创新社区”的开通,将提升交流互动质量,打造集人才汇聚中心、创新指导中心和思想碰撞中心为一体,助力青年创新创业。 D . 我们在读文章时积极思考,会在头脑中直觉地产生带有鲜明个性色彩和感情记忆的独立见解,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
二、语言表达
  • 5. 学校举办了题为“中小学生背诵古代诗词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辩论赛,反方的观点是“中小学生背诵古代诗词未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下面是自由论辩阶段正反双方的一个回合,请你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正方一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要传承传统文化,就要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就要背诵大量的古代诗词,否则传承就成为一句空话。

    反方四辩:我方不反对中小学生要传承包括古代诗词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

    正方三辩:我方并没有说背诵是传承古代文化的唯一方法,我们也承认机械记忆并不是真正的传承。但是,没有背诵记忆我们如何进一步地理解古代优秀诗词?没有背诵记忆作为积淀,我们如何熟练掌握运用古代诗词文化精髓?

    反方一辩:我要提醒一下对方辩友,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别忘了,文化传承是指让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电脑网络的记忆存储能力再强,也不能代替人本身对文化的吸收理解。

三、句子默写
  • 6. 补全下面的句子(只选3小题,每小题2分,其中④⑤必选一句)
    1. (1) ,不能十步;,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 (2)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人亦念其家。,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 (3)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4)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5. (5) 《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描绘了曹操军队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军容之盛。
四、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免疫系统不是天生的

        ①免疫系统的好坏到底和遗传因素有多大的关系?

        ②曾经有不少人研究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正面的。但是,斯坦福大学免疫学教授马克·戴维斯仔细分析了那些论文,发现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小孩子,这些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经受环境的考验,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③到底应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戴维斯采取了一个最老套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研究双胞胎。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异卵双胞胎平均有50%的基因也是一样的,这就为研究者提供了绝佳的实验材料。更妙的是,大部分双胞胎从母亲的子宫开始就一直生活在一起,从受精卵到少年时期面对的是几乎一模一样的生活环境,这样的两个人在免疫系统成型期间所接触到的抗原是很相似的,这就又排除了另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④戴维斯说服了78对同卵双胞胎和27对异卵双胞胎加入研究,分3次抽取了他们的血液,分析了其中200多项和免疫系统健康状况有关联的指标。发现有四分之三的指标受环境的影响更大,和先天遗传没有太大关系。

        ⑤举例来说,很多人都打过流感疫苗,但每个人对疫苗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的人立刻就能生产出足够多的抗体,帮助他们安然度过流感高发期,有的人却只能生产出极少量的抗体,质量也差,这样的人打了疫苗也没用,还是会中招。以前科学家们大都认为其中的差别源自基因,但戴维斯却发现一个人对于疫苗的反应程度和基因型关系不大,却和这个人以前曾经生过哪些病、接触过哪些病原体或有害化学物质,以及接种过哪些疫苗有关,甚至这个人的个人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也会影响到他对疫苗的反应强度。

        ⑥另外,免疫系统和环境的关联度会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平均下来,成年人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有75%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只有25%和遗传有关。也就是说,基因检测只能检出四分之一的致病因素,另有四分之三的原因是基因检测测不出来的。

        ⑦戴维斯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15年出版的《细胞》杂志上。这篇论文特别提到了巨细胞病毒,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毒,发达国家有超过一半的人感染了这个病毒,发展中国家甚至有90%的人都中了招。所幸这种病毒的毒性很小,只要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基本健康就不会发病。但是,戴维斯发现这种病毒会大大改变携带者免疫系统的状况,如果受试双胞胎其中一人感染了,另一人没感染的话,那么在他所测的200多项指标中有60%都会变得非常不同。

        ⑧有证据显示,感染了巨细胞病毒的人会对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但也有一些研究显示这样的人对于某些细菌感染的抵抗力反而更强了,所以我们暂时还不能下定论说感染了这种病毒一定是好或者是坏。

        ⑨总之,这项研究表明人的免疫系统弹性很大,这是符合进化论的。人类生存的环境千变万化,必须有一套能够见招拆招的防护系统,否则这个人是很难活下去的。

    1. (1) 下列对巨细胞病毒和免疫力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感染了巨细胞病毒却没有发病,是因为巨细胞病毒毒性很小,基本不会影响感染者的免疫系统。 B . 感染了巨细胞病毒的人会对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但这些人也因此对某些细菌感染的抵抗力增强了,从这个角度看,感染巨细胞病毒也是一件好事。 C . 受试双胞胎中一人感染了巨细胞病毒,他的很多指标会与未感染者非常不同,说明外在环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巨大的。 D . 巨细胞病毒会大大改变携带者免疫系统的状况,使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很大的弹性,为人类提供了一套见招拆招的防护系统。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戴维斯对之前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好坏和遗传因素存在较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基因决定了每个人免疫力的差别。 B . 戴维斯采用同卵双胞胎来研究免疫系统和遗传因素关系的问题,是因为这样既避免了不同基因的影响,又排除了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 C . 免疫系统的大部分致病因素是无法仅通过基因检测发现的,随着年齡的增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因素影响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 D . 戴维斯的研究表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的各种变化,必须有一套能够“见招拆招”的弹性很大的免疫系统。
    3. (3) 戴维斯关于免疫系统和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有哪些观点?请概括回答。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篱笆

    李小菁

        万豪小区面积很大,古树成荫,鲜花遍布。有几个人才能合抱的悬铃木,有高大的香樟树。房子一律是两层小洋楼,家家户户独立成院,掩映在苍翠与葱中,静谧而安详。

        庆山站在万豪小区楼前不远处的垃圾桶边翻找着塑料瓶,妈妈穿着橘红色的工作服,坐在条椅上啃馒头。他家的出租房和妈妈工作的小区较近,课余时间,庆山经常会过来帮忙,扫扫地,捡捡废品……

        一辆汽车停在了楼门口,随着车门的开关,远远地飘来一阵说话声:“儿子,中午做了你最喜欢的牛排……”“随便了,都行!”熟悉的声音让庆山僵在了原地,他不自觉地让自己矮下去矮下去,恨不能整个人都藏进垃圾桶。张小达,和他每天都在一起的张小达竟然住在这里!

        好久好久,庆山才抬起头,转身去看那幢小楼。正午的阳光耀眼而刺目,爬满玫瑰花枝的围墙上,红玫瑰开得正盛,形成一道高高的花篱笆,花香像水一样迎面涌来,玫瑰花小而尖的刺仿佛划过他的心脏。

        张小达是庆山在振华初中最要好的朋友。庆山转到振华初中的那天,是张小达呵斥了嘲笑他方言的冋学并帮他解了围。人生地不熟的庆山,从此心里就认定了张小达,竭尽所能去报答:帮他抄笔记,帮他整理书包,帮他打水,帮他削铅笔;张小达理所当然地接受着,并时不时把他妈妈买给他而他“不喜欢吃”的营养早餐送给庆山。这样的交往让庆山很温暖很幸福。逐渐的,班上传言,庆山是讨好张小达,张小达大发脾气,并当面斥责了一位乱讲话的同学。张小达的表现让庆山感到惶恐,却又暖心,张小达信任他们之间的友情,而这份信任,显然比流言蜚语对庆山的冲击更大。庆山便更加把张小达当作了知心朋友。

        不过,庆山一直都没发觉,他多次邀请张小达去自己家里做客,张小达都会找理由拒绝。而张小达也从没有邀请过他。但这回,庆山站在那面花篱笆外,似乎恍然大悟。

        自从这个周末后,庆山总是很烦躁,到底怎么了,自己也说不清楚。

        张小达像往常一样,把书包扔在了桌上,伸了个懒腰,对坐着看书的庆山说:“书包里有面包牛奶,你拿出来喝吧!”

        庆山心里想,我又不是乞丐,需要施舍。嘴里便冷冷地说:“谢谢,我也不喜欢喝牛奶。”

        张小达哪里领教过庆山这种态度便发起火来:“你什么意思啊?一大早给我甩什么脸?”

        庆山扭过头看着张小达一字一顿地说:“我真的也—不—喜—欢—喝牛奶……我不喜欢被人施舍……”张小达直愣愣地看着庆山,脸变得煞白

        庆山有意疏远了张小达。他每天不出教室,拼命地学习。他暗地里咬牙切齿地想着,我必须在学习上取得优势,才能在这个学校里得到平等的友谊。他甚至想找老师换座位,只为逃避张小达时而愤怒,时而欲言又止的那种难堪。

        张小达突然不来上课了!据说家里出了车祸,他爸爸喝酒开车撞人了也受了伤,不但要赔别人一大笔钱,他爸爸以后可能也不能再工作了……他妈妈一直身体不好,也因为此事病情更严重了。张小达请假在照顾家里……

        庆山有点难受,发生这么大的事,自己竟然毫不知情!庆山找到班主任了解情况,老师告诉了他,也顺带提到了张小达的孤独,提到了张小达对庆山的真心珍惜。其实张小达每次送给庆山“不喜欢吃的早餐,是他特意买给庆山的……”

        庆山背着书包飞奔到医院。

        隔着病房的玻璃窗,庆山看到张小达在用毛巾给他爸爸擦脸。张小达看到庆山。他先是一愣,随即疲惫地笑了一下:“你怎么来了?”

        庆山脸红了,只是使劲地抱了抱张小达。

        张小达说从他记事起就很少见到忙着赚钱的爸爸。妈妈身体不好,经常去做治疗。那么大的两层楼里经常是他一个人。而这一次,竟然给了他与爸爸亲密相处的机会,他并不觉得自己受到了打击。

        庆山很专注地听着。原来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痛,只是痛的各不相同罢了。

        “这次耽误了这么多课程,恐怕又会拖班上的后腿。”张小达吐了吐舌头。

        “有我啊!”庆山脱口而出。

        “你帮我不是因为同情我所以施舍我吧?”张小达问,这语气和神态似乎和庆山当初如出一辙。

        “怎么会!”庆山的脸红到耳根,连忙解释,“我……”

        “我明白!”张小达说。两个男孩子相视而笑,那一瞬间,庆山感觉他们两个都长大了。

        周末,庆山又拿起大塑料袋去捡瓶子。走到张小达家楼下时,那栋小洋楼还是耀眼刺目,花篱笆上依然红艳艳一片。但庆山的心在浓郁花香的滋养下,变得非常柔软。他知道,自己已经穿过这道花篱笆了。

    1. (1)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2.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分析加下划线词语所体现的心理状态。

      ①张小达直愣愣地看着庆山,脸变得煞白

      ②但庆山的心在浓郁花香的滋养下,变得非常柔软

    3. (3) 结合文意,谈谈题目“花篱笆”的具体含义。
    4. (4)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人说是关于“友谊”,也有人说是关于“成长”,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 9. 阅读《六国论》的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 B . 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晒 C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D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2. (2) 下列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惜其用武不终也                       至无所见不欲归 B . 洎牧谗诛                             醉则更相枕 C . 向使三国各爱地                       皆出于此乎 D . 斯用兵效也                           凌万顷茫然
    3. (3) 下列对语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 B . 齐国没有以地赂秦,但“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五国相继灭亡最终导致齐国独木难支,作者对齐国的灭亡抱有同情与惋惜的态度。 C . 苏洵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而是针对现实,借古讽今,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 D . 本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4. (4) 翻译句子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 (5) 请用“/”给下面文言文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选自苏轼《六国论》)

六、诗歌鉴赏
  • 10.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此词作于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任徐州知州时,系作者于徐州石潭谢雨道上所作《浣溪沙五首》中的第五首。②“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1. (1) 诗歌前两句写出了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心情。
    2. (2) 赏析“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薫”这两句诗。
七、材料作文
  • 11.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英美给养司令部的墙上,醒目地写着一首1620年的摇篮曲: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囯。

    这首揺篮曲所蕴含的哲理,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套作、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