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17-07-31 浏览次数:582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基础题</b>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晚风徐来,轻轻地滑过树稍、草尖,树们、草们就腰闪晃,摇曳着缥缈的梦。河水迤逦着金色的光,浪花拍击着堤岸的碎石,弹奏着(清纯/清醇)的音符,唱着欢快的歌谣;还有鸟儿的鸣与狗吠、牛哞、羊唤一起喧响,构成了草原的绝唱。薄薄的雾气氤 , 轻拂着盘树的虬枝,清丽的河水充盈着。两岸茂密绵延的红柳,烂漫成了火焰,尽情燃放,(显示/昭示)着生命的倔强与执着。

        星星点点,灯火亮起。归牧的牛羊走在回家的路上,劳做的乡民们陆陆续续地收了工,一天的忙碌与疲惫画上了句号。人们锄背草,扛袋提筐,脸上挂着串串晶莹的汗珠,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

    1. (1) 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脊(jǐ)      摇曳 B . 啾(jiū)    劳做 C . 氲(wēn)    疲惫 D . 荷(hé)    洋溢
    2.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清纯  昭示  憧憬 B . 清醇  显示  憧憬 C . 清醇  昭示  希望 D . 清纯  显示 希望
    3.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岁月沉淀的味道  ②动听的诗行在阵阵蹄声中奏出 B . ①岁月沉淀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  ②阵阵蹄声奏出动听的诗行 C . ①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岁月沉淀的味道  ②阵阵蹄声奏出动听的诗行 D . ①岁月沉淀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  ②动听的诗行在阵阵蹄声中奏出。
  • 2.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聚众赌博已经蔚然成风 , 这无疑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的阻碍和危害。 B . 目前在通讯行业只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分庭抗礼 , 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市场竞争格局。 C . 在公司表彰会上,财务部长的话无意中揭了他的短,他越听越冒火,到后来气冲霄汉 , 与财务部长当场争执起来。 D . 路遥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 他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凡脱俗的才华为我们创造了一笔独特的精神财富。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改革不能只凭一腔热情,在改革前要对方案认真总结,严格论证,小心试验,并取得各方共识,方可推行。 B . 江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印有“墨梅”图案,寓意有“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表达对寒窗苦读的学子的赞誉。 C . 把“不忘初心”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我们党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D . 《永远在路上》是一部展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成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是廉政建设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措施。
二、<b >现代文阅读</b>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纵观中西古代艺术史,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理性精神。

        中国从先秦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到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唐代韩愈等人的“文以明道”,到宋代程朱理学的“言理不言情”,弘扬的都是理性精神。这种理性,不仅仅表现为纯粹的哲学思辨,还表现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鲜明地倡导人的理性精神。他的名言是“美德即知识”,每个人都应该有知识。在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更是强调理性知识的作用,他在《理想国》中就把培养哲学家作为社会的头等任务。苏格拉底所开创的雅典学派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正宗,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成了西方文化传统包括艺术传统的精髓。不只文学艺术,其它艺术也体现了这一理性精神。建筑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音乐舞蹈等表演不去逼真创造幻觉的真实,而是更多诉之于理解、想像的真实。这明显高扬的是人类的理性精神。

        人类理性精神的高扬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人来到这个社会,就一定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角色意识,不同的意识导致不同的面孔。社会角色规定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以及相联的行为模式,预定了处于该位置上的人的言谈举止的基本准则。在儒家思想起主导作用的中国艺术王国中,人的角色意识非常强烈: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孔孟制定的这些道德规范成为每一个人的行动准绳。在社会责任和“自我”发生冲突时,人们首先服从的是前者。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王昭君因爱国纵身投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程婴以父子的死来救孤儿及全国的孩子;而公孙杵臼则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使程婴父子活下来。在面临生死的重大时刻,他们几乎都不存在心理上的冲突,都没有“自我感情”的考虑;考虑的只是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某一地位并由此而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人说,中国人是重社会而轻自我,西方人是重自我而轻社会。这并不准确,起码在古代社会不是这样。荷马史诗中的氏族首领大部分都是勇敢无私的。阿喀琉斯的母亲曾经预言,他可能有两种命运,或者过和平生活而长寿,或者在战斗中早死。为了得到荣誉和尽职,他选择了第二种命运。赫克托尔的妻子规劝丈夫不要上战场,他响亮地回答:“保卫特洛亚是我的职责。”

        中西方古代艺术所揭示的人的社会角色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层认识。人一生下来,就首先面临着个体和群体的关系问题。人的角色意识是处理好这种关系的中介因素,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平衡的必要环节;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都是从中产生的。它高扬的是人的自觉性,是人的理性精神。

          当然,高扬理性既有正价值,亦有负价值。人一切从社会要求出发,扮演好自己所充当的社会角色,势必把自己看成是具有群体生死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个体;势必以理驭情,以社会利益来压制个人的欲望。这样,个体的主观情感、本能欲望被排斥在精神生活之外;合理的要求常常被当作有害的东西而加以压制,个人的创造探索也往往被视为异端而遭扼杀。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艺复兴史纲》,有删改)

    1. (1) 关于“理性精神”,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理性精神是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古代中西方艺术家们都积极弘扬和倡导这种理性精神。 B . 理性精神表现出的纯粹的哲学思辨,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中也有体现。 C . 理性精神在古代西方也很受推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就是西方文化传统的精髓。 D . 理性精神不只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在建筑、音乐、舞蹈等其它艺术领域也有明显体现。
    2. (2) 下列关于“社会角色意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意识又让人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社会上。 B . 王昭君、程婴等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角色意识,反映出儒家道德规范已成为他们的行动准绳。 C . 阿喀琉斯最终选择在战斗中牺牲的命运,体现了他作为氏族首领“勇敢无私”的社会角色意识。 D . 人们只要有了社会角色意识,就会产生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二段用苏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识”和柏拉图强调培养哲学家的看法,阐明了古代西方也注重倡导理性精神。 B . 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法,用中外古代故事证明正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让人产生了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境界。 C . 屈原投江自尽,介子推割股奉君,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D . 文章第五段在前文论证高扬理性精神具有正价值的基础上,又辩证分析了其消极作用,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三、<b >文言文阅读</b>
  • 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暠(hào),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 , 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事欲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汉使告亦如之。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时吏部 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暠传》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入授太常少卿     不久 B . 远近之      担心 C . 金城公主在蕃中     既然 D . 益州大都督     追封
    2. (2) 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B .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C .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D .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3. (3)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 . “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 . “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 . “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暠作为人子,非常孝道,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 . 文章描写了李暠的兄弟每次从东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知道,从而侧面描写了李暠的清廉谨慎。 C . 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但李暠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出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 . 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掠,为唐王朝与吐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

      ②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

四、<b >诗歌鉴赏</b>
  • 6.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咏梅月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

    【注】①南宋淳熙十五年冬,词人赴江西探望辛弃疾,共商抗金大计,返回后写下此词。②僝(chán):折磨。与“僽(zhòu)”同义。

    1. (1) 分析上阙“水边清浅横枝瘦”中“瘦”字的表达效果。

    2. (2) “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诗经•关雎》中“”两句,表现男子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日夜思念。

    2. (2) 杜甫《登高》中“”两句诗写出了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3. (3)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手法细致入微地描写楼阁廊檐的两句是“”。

五、<b >语言文字应用</b>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四个词语概括中华文明的四个特征。

        回顾历史,能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诸多优秀、深邃的特征。中华文明的中和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中华文明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与周围互相补充,吸收,融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明的中华文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二是广开言路,三是举贤授能,四是以法为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了无数次的革新,而每一次革新都带来长足的发展,正如《周易》所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 9. 阅读下面这首英语诗的译诗,完成后面题目。

    我以前来过这里

    但何时或如何我不知道

    我知道那门外的绿草

    香甜的味道,叹息声,还有岸边的灯火

    [附]英语原诗:I have been here before/But when or how I cannot tell/I know the grass beyond the door/The sweet keen smell/The sighing sound,the lights around the shore

    有人以古诗的形式将译诗的前两句进行了改写,请参考这两句改写后两句。

    此地恍若旧曾谙,

    不晓谁遣是何年。

  • 10. (2017·山东模拟)

    结合漫画内容写一段文字,表达阅读后的感想。

    要求:①运用比喻、比拟、夸张、对偶中的一种修辞。②不超过50字。

六、<b >现代文阅读</b>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账单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在威利担任看门人的那座发了黑的公寓对面拐角处,耸立着另一座与之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寓楼,不同之处是它有一个小卖店,而且是这条街上惟一的小卖店,是潘内萨夫妇开的。

        潘内萨太太告诉看门人的妻子埃塔说,这个店面是他们用最后一笔钱买下来的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讨论,他们感到这爿小店至少能给他们一碗饭吃。埃塔说她希望他们能如愿。埃塔把街对面新来的人将小店盘了下来的事告诉了丈夫威利,并说如果有机会可以去那里买东西:她这话的意思是他们仍然到自助商场买东西,但如果一时忘了买什么东西,就可以到潘内萨的店里去买。威利的确按她所说的去做的,从来没有从这儿一次买过半美元的东西。

        后来有一天,威利从这儿购买了价值三美元的东西,可是他身上只有五角钱。当时,威利就像一只被主人痛打一顿的狗一样。但是潘内萨先生清了清喉咙,啧啧地说,这算什么,剩下的他愿意什么时候还都行。他说什么事都是个信用问题,说到底,信用就是我们都是人,如果你是真正的人,你就应该相信别人,而别人也要信任你。

        这让威利吃惊不小,因为他以前还从没有听过一个开小店的讲这样的话。过了一两天他就把那二块五角钱还上了。但当潘内萨说只要他愿意,他赊什么都可以,威利吸了一口烟斗,然后就开始赊购各种各样的东西。

    当他抱着满满两袋子东西回到家里时,埃塔直冲他吼叫,说他一定是疯了,并把她常说的一句话搬了出来:“我们是穷人,威利,我们付不起呀。”

        威利也明明知道她的话是有道理的,可不管她怎么说,他还是常去街对面赊购东西。

        账单总数已达到了八十三美元还挂零。一天,潘内萨微笑着问威利什么时候能还账。

        从那天起,威利不再从潘内萨的店里买东西了,埃塔又拿起她那个用绳编织的购物袋去超级市场了。埃塔每次买东西回来都紧贴着她这一侧的墙根走,尽量离潘内萨那店远一些。

        一个月过去了。一天,埃塔在街拐角处遇到了潘内萨太太,潘内萨太太脸上看上去不高兴,可对账单的事只字没提。埃塔回家后就提醒威利,要他快点还账。

        “别烦我,”他大声地说,“我拿什么来还?用从我骨头上剐下来的肉还?还是用我眼里的灰还?”说完,把门砰地一关。

        那天夜里他出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在街道边上的水沟旁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家时,衣服又脏又臭,两眼布满血丝。埃塔把他们四岁儿子的照片捧到他的面前﹣﹣儿子已经死了,是死于白喉﹣﹣这时他老泪纵横。

        每天早晨他出去放垃圾箱时,总不把头抬起来看街的对面。

        “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

        一天他把四个垃圾箱放在路边,等候垃圾车来运走。他看到了潘内萨夫妇,他刚一看他们的时候,他的眼都有些花了﹣﹣他们就像两只骨瘦如柴、被拔掉毛的鸟儿一样。

        他去找这一个街区另一个公寓看门人借扳钳,回来时他们提醒他有两棵细细而没长叶子的灌木穿过木地板长了出来,他透过灌木可以看到空空的货架。

        春天,当草从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来的时候,他对埃塔说:“我只是在等候能全部还清欠账的一天。”

        “我一定要还,以上帝的名义发誓。”

        他拼命地干活。每天早晨早早地起床,用肥皂和硬毛刷子擦楼梯,从顶楼一直到地下室。门厅里的信箱也都用金属上光剂和一块软抹布擦得光亮亮的,亮得可以当镜子用。

        一天早晨,威利在擦信箱,他发现信箱里有一封给他的信。他摘下帽子,把信封打开,拿到亮处去读。那是用战战拌抖的手写的,是潘内萨太太写来的,她说她丈夫病了,就在对面街的家里,可家里分文没有,问他能否先还十美元,其余的钱以后再说。

        他把信撕成碎片,一整天躲在地下室里。那天夜里,在街上寻找他一天的埃塔在锅炉房的管道中间找到了他。

        第二天一早,他披上工作服,跑出公寓大楼,肩上搭着一件大衣。在街的一个拐角,他找到一家当铺,在那儿他把大衣当了,拿到十美元,他十分高兴。

        但是当他回来时,街对面有一辆灵车,有两个穿黑衣服的人从楼里抬出一个又窄又小的松木棺柩。

        在松木棺柩从门厅的门勉强抬出去之后,潘内萨太太哀痛欲绝地一个人走了出来。

        威利赶紧转过脸去,尽管他认为他长了胡子,又戴了一顶毡帽,她不会认出他来。

        “他是怎么死的?”他小声地问一个住户。

        “我也说不好。”

        但是走在棺枢后面的潘内萨太太却听到了。

        “老死的。”她大声答道。

    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的已枯的果子,干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一扇漆了黑漆的窗。后来,潘内萨太太搬走了,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

    (有删改)

    1. (1) 小说采用了双线索结构,请简要说明。

    2. (2)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

      ②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的已枯的果子,干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一扇漆了黑漆的窗。

    3. (3) 请简要概括潘内萨夫妇的形象特点。

    4. (4) 小说以“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作为故事的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七、<b >写作</b>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不少高校留学生习惯在宿舍门上张贴写有自己名字的门牌,以便于交流沟通。但前些日子,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宿舍门上写有自己中文名字拼音的门牌被撕毁,而中国留学生只写有英文名字的门牌则安然无恙。

        有人认为这是一起“种族歧视”事件;有人认为,中文名字对外国人来说的确不好发音,不便于交流;还有人认为,每个中文名字都有美好的寓意,不能放弃;还有人认为……

        请根据你对“撕门牌”事件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