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11-11 浏览次数:233 类型:期末考试
一、<b>选择题</b>
  • 1. 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孛老    长弘化碧    盗(zhí)    (guān)寡孤独 B . 暮霭    万恶不赦    自(xǔ)     舞(xiè)歌台 C . 箫瑟    暗香盈袖    (càn)头    繁女(rǔ)节 D . 帷幄    羽扇纶巾    (mù)见     (guàn)冕金皇
  • 2.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国粹”的京剧与元杂剧有着传承关系,比如,京剧中的很多剧目来自元杂剧,京剧中的角色名称“生、旦、净、末、丑”也和元杂剧中角色名称一致。 B . 在两宋词史上,柳永、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故派”的开创者和代表词人,他们对宋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 .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宋史》《元史》《明史》。不难看出,它们都是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编写的,因而被称为断代史。 D . 孔子曾经整理并传授过六部先秦古籍,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它们被称为“六经”,后来《乐》失传了,现在看到的只剩“五经”。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铺设海底电缆,可是一个高大上的技术活,弄巧成拙的例子________。俗话说没有金钻,别揽瓷器活!铺设海底电缆,需要专业的电缆铺设船,这种船的先进程度和电缆铺设的复杂程度都________了想象。而且铺设好了也不算完。大家都知道,海洋环境因为“盐”的存在,所以有着很大的腐蚀性,更何况海底电缆________会遇到地震和鲨鱼,这就对海底电缆的外皮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人们发现,因为金属具有颗粒状的微观结构,在深海压力之下,粒子交界处的金属外皮易于断裂。无颗粒状微观结构的物质才是外皮的最佳选择,而玻璃看起来虽然是固体,但在压力之下可以流动,因此可以视为液体。利用(    )这一特性,未来海底电缆的外皮将由玻璃制成,而不用特殊的钢材或铝合金。每一种技术的发展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________,海底电缆的存在,大大提升了与世界沟通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海底电缆的铺设方面,一定会有更加先进的技术出现!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
      A . 数见不鲜    超乎    不经意    论证 B . 触目皆是    超乎    不注意    论证 C . 触目皆是    超出    不注意    论证 D . 数见不鲜    超出    不经意    论证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与钢材相比,玻璃的颗粒状的微观结构流动性更好 B . 玻璃没有颗粒状的微观结构 C . 玻璃比起钢材或铝合金,更适合做建筑材料 D . 一切固体几乎可以被视为缓慢流动的液体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铺设海底电缆,一定会出现更加先进的技术! B . 科技的进步,人们在海底电缆的铺设方面,一定会发现更加先进的技术! C .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在海底铺设电缆时,一定会发现更加先进的技术! D .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海底电缆的铺设上,一定会有更加先进的技术问世!
二、<b>现代文阅读</b>
  • 4.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如果我具有爱的能力,我就会去爱我周围的人。在博爱中凝聚着同所有人的结合,人的团结和统一。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要了解这种人共有的核心,必须要深入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如果我只看到一个人的表面,那我看到的主要是使我和他分开的差别。如果我了解到他的本质,我就会看到我们的共性,我们是兄弟这一事实。这样的一种核心对核心的关系——用来取代表面对表面的关系——是一种“中心关系”。西莫尔·魏尔曾经很优美地表达过这种关系:“同样的话可以是很一般的,也可以非同一般,这要按说这些话的方式而定。说话的方式则取决于这些话发自内心的深度,而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在双方息息相通的情况下,这些话会触动对方相等的内心深度。所以一个有能力区别的人就会听得出来这些话的分量究竟有多大!”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但虽然我们是同等的,事实上也往往不完全“同等”,因为我们是人,所以需要帮助。今天是我需要帮助,明天也许是你。有这种要求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弱小,另一个人强大。弱小是一种暂时状态,而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能力是普遍的持续状态。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博爱的基础。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奇。每个动物都爱自己的后代并照料他们。软弱的人爱自己的主子,因为他靠主子为生;孩子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需要他们。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在《旧约》中,穷人是人爱的中心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不仅是穷人,还有陌生人、寡妇、孤儿、民族的敌人、埃及人和伊多姆人。在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同情的过程中,人开始发展他的博爱。在爱自己的同时,他也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爱那些虚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同情包含着了解和认识的因素。在《旧约》里这么写道:“因为你们了解异乡人的心,因为你们也曾在埃及当过异乡人……所以你们也应该热爱异乡人!”

    (摘编自弗罗姆《爱的艺术》)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博爱则是以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为基础的。 B . 弗罗姆认为,人与人的共性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而要了解这种本质,就必须深入了解人。 C . 虽然每个人一生的路要靠自己走,但并非没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求助不代表自己弱小。 D . 深入了解人,就是既认识到人人平等,也要清楚人与人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的多方面的差别。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定义“博爱”的概念、特点,然后从主体具有“爱的能力”延伸出博爱的基础、前提和内在必然性。 B . 本文以每段的起首句为该段的核心论点,层次清晰;全文围绕着“博爱”这个中心话题进行论证。 C . 本文作者在写作中需要加强自己的论证力时,也要引经据典,《圣经》就多次被拿来当做道理论据。 D . 例证法中的事例可以是较为具体的故事,也可以列举若干事实,第三段中的举例形式就是后者。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爱护动物,爱护一花一草,爱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都体现着文中“博爱”的理念。 B . 《雷雨》中周朴园的那句极具分量的话“谁指使你来的”,正好可以给西莫尔•魏尔的表述作注脚。 C . 一个人拥有了“博爱”的情怀,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不难了。 D . 中国民族魂鲁迅“俯首付为孺子牛”的情怀,与文中《旧约》所倡导的“博爱”观完全一致。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捉鳖

    朱树元

        纪伟回乡下看望父亲,给父亲捎了两条好烟。父亲说:“这烟老贵了。”

        纪伟说:“您只管抽,反正不要我花钱。”

        父亲又叨叨起来:“你走到今天不容易,得处处小心哪!”

        “我还是那句话,现金购物卡什么的一律谢绝。”纪伟说,“至于收两条烟孝敬您……”

        “先不谈这个。”父亲打断纪伟,拿起一根木棍状的工具,“走,咱捉鳖去,捉那只逃跑了的鳖。”

        纪伟年纪尚小的时候,屋后的小河里生活着一只小鳖。纪伟瞅见过它,就缠着父亲给他捉。父亲用猪肝钓,鳖就是不咬钩。父亲埋伏在河边,用鱼叉戳,可是鳖迅速下潜,鱼叉仅擦伤了它的背壳。

        后来,鳖转移到附近一条宽阔的大河里,把远在鱼叉射程之外的河心作为透气点,平安地生活着,年复一年,长成了老鳖。

        父子俩来到了大河边。

        纪伟望着水面:“鳖呢?”

        父亲说:“别急,它马上就会现身。”

        过了一会儿,河心果然浮出一只如小斗篷般的背壳带有伤痕的老鳖。

        “好大的鳖啊。”纪伟说,“可是它离我们有四五十米呢,怎么捉啊?”

        父亲没有作答,而是捡起一颗石子,瞄了瞄老鳖。

        “别砸。”纪伟说,“会把它吓跑的。”

        父亲还是挥动了胳臂。扑通一声,石子落在老鳖附近。

        老鳖竟然没有逃跑。

        纪伟说:“咦,它咋不跑呢?它咋不怕呢?”

        父亲说:“刚开始砸,它跑,砸多了,它就不怕了。”

        纪体说:“您总砸它干啥?”

        “它个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我站在岸边时也敢大摇大摆出来透气,好像知道我拿它没辙似的。”父亲说我嫌它碍眼,招我生气,就用石子砸它,想把它赶走。”

        “石子没什么威力,伤不了它;石块砖块扔不出那么远,碰不着它。”

        纪伟说,“它这是公然向您挑衅呢。”

        “但是,我现在有了捉它的办法。”父亲扬了杨手中木棍状的家伙,“用我新制的鳖枪。”鳖枪长约一米五,最前端有一个小滑轮,后半端有一个绕着鱼线的大轮子。鱼线从大轮子上引出,顺着木棍,从小滑轮中穿出。鱼线顶端,挂着一个鹌鹑蛋似的铅坠,铅坠和小滑轮之间的鱼线上系着一串带有例刺的鱼钩。

        父亲抡起木棍,让铅坠垂在身后,然后瞄好方向,猛地向前挥去。木棍画出一个半圆,甩出了铅坠。铅坠嗖嗖往前飞,越过老鳖上方落在水里。接着,父亲飞速转动大轮子,往回收鱼线,老鳖就被鱼钩钩了个正着。

        父亲把老鳖拽上岸,装进网兜。

        “您先麻痹它,然后攻其不备。”纪伟感叹道,“这一招真是厉害!”

        回家后,父亲进屋取出一盒烟,抽出一支抛向纪伟。纪伟麻利地接住,叼到嘴上。父亲说:“别急,你先看看这烟能不能抽。”

        纪伟捏着烟,看到烟卷中装的不像是烟丝,就将它撕开,把里面的东西抽了出来,一看,居然是两张卷着的百元大钞。

        “上次你捎回一条烟,里面全是钱。”父亲把手中的烟盒抛向纪伟,“这是其中的一盒,你自己瞧瞧吧。”

        纪伟没有接烟,而是惊叫一声,侧身让开,像是躲避来袭的利器。

        父亲又把老鳖拎到纪体眼前:“你好好看看它!”

        纪伟看到了老鳖的眼睛。老鳖的眼睛亮晶晶的,如一面小小的凸面镜,纪伟从老鳖眼里看到了自己的模样,恍惚中觉得自己被关在一道栅栏里,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父亲拿开老鳖:“现在,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烟里的钱要么退掸,要么汇进廉政账户。”纪纬回过神来,“还有,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不是我的,我绝不能沾手。”

        “这就对了。”父亲说,“你一定要清清白白做官,坦坦荡荡做人。”

        纪伟认真地说:“我记住您的话了。”

        父亲说:“咱怎么处理这只老鳖呢?”

        纪伟想了想:“让我把它养起来,让它成为我的镜子,行吗?”

        “嗯,这个主意好,我看行。”父亲欣慰地笑了。

    (选自2016年第2期《稻河》)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篇表现反腐倡廉主题的微型小说,父亲通过独特的“捉鳖”方式,提醒、教育了自己的儿子,构思巧妙,主题鲜明,正能量满满。 B . 父亲让儿子看那只鳖,就是要让儿子从鳖的眼睛里“看出”自己如果不能幡然醒悟,迟早有触犯法律的那一天,儿子果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 C . 父亲带儿子捉鳖,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事件,因此,以“捉鳖”为标题,精准概括了这一事件;除此之外,这样命题还能吸引读者,寓托主题。 D . 这只鳖自觉着安全,但是在“父亲”的不断戏弄下渐渐放松了警惕,最终被捉;暗示了一个人面对诱惑如果麻痹大意,最终必将落人法网。
    2. (2) 小说中的儿子“纪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分条概括和分析。
    3. (3) 小说中,父亲“捉瞥”对儿子的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儿子刚回家,父亲就带着他外出“捉鳖”,你认为父亲的这次活动是时间巧合还是临时起意,抑或事先安排?请结合文中内容选定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三、<b>文言文阅读</b>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兮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冬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乏皮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玉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率,其一人夜亡,告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甲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冬,公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节选自《苏武传》)

    【丙】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甲考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节选自《张衡传》)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克制(自身欲望) B . 臣诚恐而负赵          见欺:被欺骗 C . 单于使卫律其事      治:审理 D . 衡常思图身之事        图身:谋划自身安全
    2.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左右或欲相如去/虞常果张胜 B . 毕礼归之/衡乃诡对 C .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张胜闻之,恐前语 D . 其一人夜亡,告/欲自杀,胜、惠共止
    3. (3)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译文:我知道犯了欺骗大王罪过的人都被判处了死刑,我请求受汤镬之刑。 B .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译文:单于子弟派士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战死了,只有虞常活了下来。 C .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译文:假使谋害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都让他们投降。 D .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初定,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善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阳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单于终非能居之。且汉主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信将王黄、起利期,而兵久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开围一角。于是高皇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 , 从解角直出,得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是后,韩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背约,侵盗代、雁门、云中。居无几何 , 陈豨反,击代。汉使樊哙往击之。是时,匈奴以汉将数率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戎边。于是高祖患之,岁奉匈奴以和亲,冒顿乃少止。后燕王卢绾复反,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孝文即位,复修和亲。其三年夏,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为寇,于是文帝下诏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往来入塞,捕杀吏卒,驱侵上郡保塞蛮夷 , 令不得居其故。遣丞相灌婴将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其明年单于遗汉书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后,冒顿死,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

    (节选自《汉书·匈奴列传》)

    【注】①韩信:秦末汉初将领,分封为韩王,故称韩王信,以与同名的汉初名将韩信区分。②冒顿:匈奴单于名,读mó  dú。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外乡”中的“乡”通“向”,这里的意思是指士兵们弯弓搭箭,向外发射。 B . “几何”是个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表示数量有多少,本文中的意思指长时间。 C . “少止”即“稍止”,在这里表明刘邦的怀柔政策起到了一些减轻侵略的作用。 D . “蛮夷”是古代对华夏民族、九州地区以外的包括匈奴在内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B . 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C . 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D . 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得韩王匈奴南犯,御外敌高祖亲征。汉匈战争初始,韩王信就在匈奴的围攻下投降了。有汉将相助,匈奴势力大增,侵人汉地直至晋阳,刘邦只得亲自率兵抵御。 B . 匈奴王设计诱兵,汉天子被困孤城。冒顿匿强而示弱,不断诱使汉军冒进,然后派大军一举包围了包括刘邦在内的先头部队,并且切新了刘邦与后方部属的联系。 C . 匈奴人疑虑频生,高皇帝逃出生天。刘邦之所以能脱险,先是冒顿妻受贿后故弄玄虚,后因事先与冒顿约好会师的韩王信及其两员大将失约未到,冒顿生疑而撤围。 D . 汉匈间打打谈谈,边境上总无宁日。这段时期,总有汉朝兵将投降,每当这种事件发生,匈奴就会乘势发动进攻,虽然汉朝恩威并施,但始终无法消除边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阳败走诱汉兵;

      ②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

四、<b>诗歌鉴赏</b>
  •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吴子似过秋水

    辛弃疾

    秋水长廊水石间,有谁来共听潺湲。羡君人物东西晋 , 分我诗名大小山

    穷自乐,懒方闲,人间路窄酒杯宽。看君不了痴儿事 , 又似巩流靖长官

    【注】①吴子似:时任铅山县尉。有史才,并善诗,与稼轩交往颇密,常相互唱和。辛弃疾罢官二十余年,隐居铅山瓢泉。②东西晋:即东晋和西晋,两晋时代出现了许多文人雅士。③大小山:汉淮南王刘安招集文人从事著述,各造辞赋,以类相从,分别称为大山或小山。④痴儿事:醉心官务政事。⑤靖长官:传说为唐时学道成仙之人。

    1. (1) 下列对词中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作者描写了自己居所周围的环境,长廊如带,水石间杂,泉鸣低徊,可惜平时死人同赏,略显清寂。 B . 三,四两句,作者巧妙用典,称赞友人具有两晋文人雅士的风神,并请他为自己居所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峰命以富有诗意的名称。 C . 五,六,七三句可以看作是作者回答友人的询问,以自嘲的方式叙写出了目前自己遭遇罢官后,多年隐居生活的状况、心境和态度。 D .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子似好像一方面放不下当前的仕途国事,另一方面又有着隐逸遁世的追求,处于十分矛盾的状态。
    2. (2) “人间路窄酒杯宽”一句堪称全词的点睛之笔,请联系作者的境况解说这句话的意思和此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五、<b>情景默写</b>
  •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两句刻画了周瑜年少得意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形象。
    2. (2)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这两句以饱含丰富情感的人物动作写出了辛弃疾的满腔悲愤。
    3. (3) 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里说,在这“”,最难调理身体和心情,而且“”也挡不住砭骨的寒气,更驱不散浓重的愁绪。
    4. (4)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得知蔺相如一再忍让的原因后,采取的行动是“”。
六、<b>语言表达</b>
  •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对于一样事物会有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三种态度对人生都有价值,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①,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各自的功能不一样。出于实际价值的需要,多数人会注重实用的态度。少数人会有科学的态度,人们最缺的是审美的态度,培养审美的态度,②,却可以“免俗”,可以净化心灵。③?最重要的是学会超越实用需求,依靠形象和直觉获得美感的经验。

七、<b>材料作文</b>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9%”工作制(“朝九晚九,每周六天”)正遭遇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弹和抵制,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马云、刘强东等互联网大佬们持支持态度,他们是从“企业文化”、“员工追求”、“幸福理念”、“拼搏精神”等方面给出的理由;而反对“996”的人则多为普通员工,他们从“报酬与付出”、“健康与时间”、“家庭与个人”、“制度与法律”等方面纷纷吐槽。

    如果就此举行一场“我们是否应该提倡‘996’工作制”辩论赛,请你任选一方,针对对方提出的理由,以“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下面我代表我方重申一下我方的观点:”作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总结陈词。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针对性强,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自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