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吉安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11-13 浏览次数:177 类型:期末考试
一、<b>选择题</b>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网络平台上的影视剧播放量有多少水分?据《光明日报》日前报道,2017年全年有12部影视剧的点击量破百亿,其中最高的一部影视作品年内播放量甚至达457.9亿次。点击量中含有多少水分,可想而知。

        平心而论,播放量造假的现象________。道理很简单,只要目前影视圈仍然固守着“收视率是评价标准”的模式,各家平台不可能也不愿意放弃对播放量的作假。此外,广告主是否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影视剧的曝光量大和影响力强。一部播放量为1亿的影视剧和一部播放量为100亿的影视剧,谁会更受广告商的青睐?答案是________的。

        然而,掺杂着大量水分的播放量,(    )。首先,商家为了争夺客源和虚假的关注度,不得不开始疯狂地造假。其次,由于高点击量的影视剧往往和自带高流量的偶像明星捆绑在一起。于是乎,比拼自家偶像的流量,又成为不少粉丝所谓的必修课。长期以来,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粉丝们相互攻击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极端粉丝甚至使出恶意刷屏、刷榜等________的手段。可想而知,________,影视剧的播放量与剧集的内容质量的联系将会越来越薄弱,直接受害者,将是广大观众和真正心怀艺术追求的创作者。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习以为常    不言而喻    令人发指    长此以往 B . 不足为奇    一目了然    令人发指    日积月累 C . 不足为奇    不言而喻    令人咋舌    长此以往 D . 习以为常    一目了然    令人咋舌    日积月累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广告主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影视剧是否有曝光量和影响力。 B . 广告主是否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影视剧的曝光量和影响力。 C . 广告主是否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影视剧有较大的曝光量和影响力。 D . 广告主不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影视剧是否有曝光量和影响力。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整个文化娱乐圈乃至影视圈也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B . 也会为影视圈乃至整个文化娱乐圈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C . 也会为整个文化娱乐圈乃至影视圈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D . 影视圈乃至整个文化娱乐圈也因此有了诸多负面影响
二、<b>现代文阅读</b>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希望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这样一种期待,这样一种憧憬,是我们今天依然要坚守的。不仅要坚守,而且要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自1945年成立以来,教科文组织忠实履行使命,在增进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中国高度重视同教科文组织的合作,愿意加大参与教科文组织的各项活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我到过代表古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也到过带有浓厚伊斯兰文明色彩的中亚古城撒马尔罕。我深深感到,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人民日报》2019年05月02日01版,有删减)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了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就一定能够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 B . 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忠实履行使命,在增进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C . 文明因为交流互鉴,变得多彩丰富,有力的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D .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对待不同的文明,都需要秉持平等包容的精神,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先交代背景,肯定了教科文组织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的贡献,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 B . 文章主体部分论述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态度和原则。 C .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 . 文章引用俗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来论述文明的平等性,说明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都值得尊重。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现代的文明明显要优于古代的文明。 B . 古玛雅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与我们中华文明相比,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应该相互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C . 古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客观情形、自然规律,那就是文明本就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 D . 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最终就是要实现统一的一种世界文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10·17”世界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财富多少,而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以及强大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6年时间减贫7000多万,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月减贫10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为实现这个目标,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都铆足了劲,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系列政策,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各个措施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关联的,需要多种措施共同发力。”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说。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记者了解到,今年扶贫日前后,教育部等部门将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精确对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摘编自新华社2015年10月17日讯)

    材料二:

        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一组数据,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备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归功于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提问:现在很多人唱衰中国经济,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国形势?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去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以下几方面特别突出:第一,经济平稳增长。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都在6.7%,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了6.8%。中国经济的总量大概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左右。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将近33%。第二,就业稳中有增。新增了1000多万的就业岗位,去年安排了新增就业人口1300多万。第三,千万人口脱贫。去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12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放眼全球,可能中国是唯一能够做到的。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深度进展,为去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为今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也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夯实更好的基础。

    (选自2017年3月5日“中国网”,略有删节)

    材料四:

        4月28日,省人民政府作出批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精神,同意遂川县脱贫退出。至此,吉安5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2017年2月,井冈山市成为我国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后首个脱贫摘帽贫困县。随后,吉安县、万安县、永新县也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数据显示,吉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从2013年底的35万人减到2018年底的3.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8.9%降到0.75%。

    (选自2019年4月30日吉安新闻网)

    1.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12~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以每年至少下降1200万的速度稳步推进,这五年间有近一半贫困人口已脱贫。 B . 2012~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年份是2014年,最多的年份则是2013年。 C . 2012年底至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了一半多,计划2017年脱贫人数仍在1000万以上。 D . 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至2020年我国现存贫困人口将全面实现脱贫。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是(    )
      A . 在大数据时代,以上四则材料都充分利用了相关统计数据,以事实说话,不加任何主观评价,突出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B . 材料三采用访谈形式,如实报道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从新增就业岗位、脱贫人数巨大两个角度说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C . 吉安5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分别是我国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后首个和最后一个脱贫摘帽贫困县。 D . 从以上关于扶贫、减贫情况的新闻,可以看出国家脱贫攻坚的决心,也可以看出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我国的斐然成绩。
    3. (3) 结合材料一,二,三,吉安5个市县应该采取了哪些做法和措施才相继实现了脱贫摘帽,请作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颤。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

        “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

        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他给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工分?”

        “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

        “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什么。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

        “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

        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分了牲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问题很普遍。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

        “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

        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

        “跟你商量一件事。”恒老八对着扑出灶堂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

        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

        “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

        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了醒后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反映出恒老八自私自利的性格以及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的心理。 B . 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牛,表明他对牛马的喜爱和专长,农村改革就应该人尽其才。 C . 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可以看出即使包产到户也需要政府干部统筹指导,提升社员文化素质。 D . 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在心里她其实十分支持丈夫的做法,并引以为傲。
    2. (2)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3. (3) 农村政策的变革,改变了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恒老八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b>文言文阅读</b>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王晏球,莹之,洛阳人也。梁遣捉生军将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晏球奏曰:“乱者,李霸一部尔,陛下严守宫城,而责臣破贼。”迟明尽杀之,以功拜澶州刺史

        明宗兵变,自邺而南,遣人招晏球,晏球从至洛阳,拜归德军节度使。定州王都反,以晏球为招讨使讨之。都遣人北招契丹,契丹遣秃馁将万骑救都。晏球立高冈,号令诸将皆囊弓矢、用短兵,回顾者斩。符彦卿以左军攻其左,高行珪以右军攻其右,中军骑士抱马项驰入都军,都遂大败,自曲阳至定州,横尸弃甲六十馀里。契丹又遣惕隐以七千骑益都,晏球遇之唐河,追击至满城。契丹自中国多故,强于北方,北方诸夷无大小皆畏伏。而中国之兵遭契丹者,未尝少得志。自晏球击败秃馁,又走惕隐,其馀众奔溃投村落,村落之人以锄耰白梴所在击杀之,无复遗类。惕隐与数十骑走至幽州西,为赵德钧擒送京师。

        晏球攻定州,久不克,明宗数遣人促其破贼,晏球以谓未可急攻。其偏将朱弘昭、张虔钊等宣言曰:“晏球怯耳!”乃驱兵以进,兵果败,杀伤三千馀人。由是诸将不敢复言攻。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入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久之,都城中食尽,先出其民万馀人,数与秃馁谋决围以走,不果,都将马让能以城降,都自焚死。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自天成三年四月都反,明年二月始克之,军中未尝戮一人。以破都功,拜天平军节度使

    (节选自《新五代史·王晏球传》)

    1. (1) 下列对文中加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 B . 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 C . 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 D . 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又称表字。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在人际交往中,一般称自己称字,称别人称名。 B . 刺史,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史”为“御史”。后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政长官。 C . 明宗,后唐皇帝李嗣源庙号。古代称皇帝除庙号外,还有谥号、年号、尊号等。 D .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朝廷赐以旌节作为全权调度的凭信而得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晏球忠于职守,遇事果敢。李霸作乱时,他不等命令下达,即率兵迎击,挫败敌方攻势,控制危局,立下战功,深得君王赏识。 B . 王晏球统兵有方,军纪严明。面对王都和契丹的联军,他登上高岗,亲自指挥,严明号令,督促诸将奋勇杀敌,最终使得敌军惨败。 C . 王晏球英勇善战,威震契丹。他先大败秃馁,又击溃惕隐,使契丹余众四处溃逃,改变了中国之兵与契丹交战“未尝少得志”的窘况。 D . 王晏球颇有智谋,指挥若定。攻打定州时,明宗多次催促,于是带兵进攻,大败叛军,叛将闻风丧胆,不敢再言进犯,王晏球得以让士卒休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乱者,李霸一部尔,陛下严守宫城,而责臣破贼。

      ②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人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

四、<b>诗歌鉴赏</b>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琴兴

    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冷冷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 , 可以徽黄金

    【注】①常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仕宦不得意,来往于山水名胜之间,长期过着漫游的生活。②梧桐枝:古琴多以梧桐制成,以干枯而纹理特别的梧桐木制成的为上品,③徽,琴徽,系琴弦的绳,后亦指七弦琴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识。徽黄金,金琴徽,言琴的珍贵。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上”写出了弹琴的地点,“清一心”写出诗人对琴声的独特感受,即琴声可以静人心。 B . 颔联以周围环境的幽静澄明来衬托琴声的悠扬,突出表现了音乐之美。 C . 尾联的意思为这才知道用梧桐木做的琴再用黄金装饰,才非常珍贵。 D . 本诗清新素雅,既表现了琴声的美妙,又描绘了一个十分静谧的意境。
    2. (2)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颈联与《琵琶行》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在突出琴声美妙上的异同。
五、<b>情景默写</b>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甫《登高》中,“”一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多个意象写出夔州的特殊秋景,而“”则点明自己备尝国难家愁之苦,白发日多。
    2. (2)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虽然他是个旷达的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诗词格调也是豪壮的,但政治上的失意,复杂的心情,还是在文末“”两句中体现出来。
    3. (3) 韩愈在《师说》中用一句“”开门见山,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的糊涂做法。
六、<b>语言表达</b>
  • 8. 下面是某人介绍自己父亲的一段文字,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令尊经常教育我们姐妹,别人有了困难一定要鼎力相助,绝对不能有所保留。他老人家虽然已是80岁高龄,但他仍然乐于助人。村中很多受到过他帮助的人经常来府上探望,并带来一些礼物,他总是不笑纳。实在拒绝不了的,他也惠赠别人一些礼品。

  • 9. 对下面这段文字,通过提炼筛选法,归纳概括中心意思。(不超过30字)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的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七、<b>材料作文</b>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4月3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时代中国青年如何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习近平推心置腹,提出了6个期望:第一,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第二,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第三,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第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第五,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第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

    针对这些期望,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选择其中两到三个期望,注意它们的内在有机联系,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