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19-11-12 浏览次数:282 类型:期末考试
一、<b>选择题</b>
  • 1. 下列各项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喜欢听从英国回来的王叔叔讲海外奇谈 , 那迷人的异国风情让我们产生了美好的想象。 B . 在国内各大旅游景点,手机支付已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先前那种对游客上下其手的失窃现象几近消失,景区安保工作也随之发生变化。 C .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 D . 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天朗气清 , 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 2.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东端有两座石碑,一座是清乾隆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四个大字,碑的四周有四根龙抱柱。 B . 《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上演了一出完美的逆袭,对我来说有较大的兴趣。 C . 近几年,王老师几乎无时无刻不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资料。 D . 记者来到江西九江市白鹿洞书院前,只见这座被称为“海内第一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绿树成荫。
  • 3. 以下几句话来自于一名学生发给张教授的短信。其中不得体的一句是(    )
    A . 欣闻先生大作业已付梓,钦佩有加。 B . 回忆学习期间,承蒙先生惠顾,感激不尽。 C . 以前我多有浅陋之语,请多包涵。 D . 谨祝令堂健康长寿。
  • 4.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不拘时,学于余 B .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宽厚而人,尊贤而重士 C . 涂有饿莩而不知                          大王欲得璧,使人书至赵王 D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之    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5.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均之二策,宁许以秦曲 B . 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 C . 宦官惧其毁已,皆共 D . 匈奴七百余里
  • 6. 与“蚓无爪牙之利”句式特点一致的一项是(    )
    A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 .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二、<b>现代文阅读</b>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已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含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据知,“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随后的荀子解决的。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

    (摘编自陈祖武《中华文化追求人已和谐》)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就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B . 《尚书》中也出现有“先人后己”的思想,如《大禹谟》中主张可以做到“舍己从人”。 C . 从中华文明史来看,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过程也是人们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D . 荀子认为,“为己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君子之学”,学习的目的是不断完善自我,升华自身。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探讨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接着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己”一词的真正内涵。 B . 文章第二段引用名言,例证翔实,探讨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列举了诸多思想主张。 C . 文章围绕“为己”一词,剖析了中西方文化在理解上的差异,目的是大力批判西方的利己文化。 D . 从全文来看,中国文化中的“为己”和西方学者眼中的“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中华文化的传承看,孔子、孟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 B . 中华文化追求人已和谐,这要求人们始终将他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考虑个人利益。 C . 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希望个人与他人和谐共生的文化。 D . 中华文化探究的核心是人,探究的不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而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全球人口数量增加,垃圾增速远超人口增速,固体废弃物处置几乎成为许多城市的“心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固体废物污染强度高,危害着人们的生存环境。

        固体废物根据其产生源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三类:工业废物、农业废物和城市垃圾。固废垃圾处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我国,固废妥善管理和处置工作目前主要遵循这三个原则。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国君向笔者说:“减量化就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废物的产生,为城市减负;资源化指可回收物或固体废物作为原料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只有废物作为原科变成产品回到消费者手中,才算是资源化;无害化指固体废物和垃圾的处理处置符合排污许可证即排放标准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空气污染物排放、水污染物排放、卫生要求都要符合相关标准。”

        根据这一原则,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废弃物转化为能源的行动,使中国的固体废物处置事业迅猛发展。

    (摘编自《绿色生活,变废为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4月9日)

    材料二:2014年各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无害化处理率

    (数据来源于《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处理规模分析图表》)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流入,垃圾产生量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据统计,2015年全市垃圾产生量已达790万吨,日均清运量2.17万吨,日处理能力1.52万吨,处理缺口达每天6500吨。“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2017年10月30日,北京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的目标。

        目前,北京市在垃圾处理上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环卫专业作业单位向社区延伸,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但居民初次分类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更多的是依赖物业公司二次分类,集中分类和资源利用环节靠后。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一是分类回收标准不明晰、回收设施不健全。目前分类回收桶摆放只深入到社区层面,且并未实现全市覆盖。二是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由于目前北京市主要采取“按人按月”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收费方式,垃圾分类和收集信息手段薄弱,在垃圾分类与否、垃圾产生体积上并未对市民形成数据管理和实质性的奖惩。三是垃圾处理网络与垃圾回收网络衔接不力。可回收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有害垃圾分类与危险废物处理衔接、易腐及厨余垃圾分类与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衔接,这“三个衔接”并不完善,生活垃圾网络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

    (摘编自《健全奖惩机制,推进垃圾分类》《中国日报网》,2018年7月18日)

    1. (1) 下列不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原则的是(    )
      A . 实行净菜进城 B . 石油液化气、煤气、天然气代替煤炭 C . 酒店提供一次性卫生商品 D . 以“小而精、简而美”为原则设计产品包装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通过分类让垃圾减量,就是为城市减负。 B . 虽然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在全国整体已接近饱和,但部分地区(如黑龙江、吉林和甘肃)仍有快速扩张的机会。 C .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但难就难在将其顺利归位。每位公民都必须以负责任的心态积极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D . 提高“按人按月”收取的垃圾处理费数额,有利于解决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的问题。
    3. (3) 请结合材料,提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戎装在身

    孙晓青

        北京正是盛夏,我却想到一个冰雪世界的故事,但愿能给酷暑中的人们带来一丝清凉。

        2001年冬天,解放军某部机炮一连奉命开进帕米尔高原,在海拔四千三百多米的红其拉甫边防一线扎营。山沟里流淌下来的水冰冷刺骨,战士们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头发沾水结冰,没几天手便皴裂了。可军装却不能不洗,巡逻执勤,摸爬滚打,作训服容易脏,洗起来手生疼。

        连里有个新兵小吴,来自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一个侗族之家,个子不高,长着一张娃娃脸,小号军装穿在身上还显大。看到战友们为洗军装打怵,小吴不禁想到家乡人劳作时常戴的一种胶皮手套。十八岁生日那天,他给家里打电话,父母不在,电话是小姨接的。

        “老二,今天是你的生日,想吃点什么好的,姨给你寄。”小吴在家排行老二,家人之间不称姓名,都这么“老二,老二”地叫他。

        “小姨,部队伙食不错,别寄吃的,能不能给我寄点手套?”

        小姨很敏感:“是不是很冷?”

        小吴把情况简单说了说,但是没提零下30摄氏度的事。他觉得,提也没用,家乡人想象不出那是个什么滋味。

        小姨说:“没问题,我马上给你买副皮手套寄去。”

        “那倒不用,部队发了皮手套。”小吴说:“我想要可以罩住半截胳膊的胶皮手套,就是你们干活儿时戴的那种防水的。”

        小姨感到好奇:“你们当兵的戴这种手套干什么?”

        小吴解释说,山上很冷,洗衣服时先戴上线手套,再套上这种胶皮手套,手就不会皴了。小姨笑着答应了,但马上又被一个数字吓着了:“九十双?你要那么多干什么?”

        “如果太少,这个用那个用,很快就会坏掉,我想送给全连每人一双。”小吴的父母外出在广东打工,家里并不富裕。

        小姨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老二,你长大了。”

        十多天后,九十双胶皮手套加急寄到红其拉甫。

        在连队,小吴最佩服黄排长。他有颈椎病,家里寄来的偏方草药,都是排长帮他敷;他的字写得不好,也是排长给他布置作业,让他每天端端正正写五百个字;排长不仅自学英语,还经常推荐好书,在排里发起“写日记、看好书”活动,要求大家利用训练执勤的间隙,学一点有用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排长的影响下,小吴有了学习的紧迫感,自费订了四种杂志,打算退伍后继续上学,多学知识。

        父亲得知他的这个想法后很高兴,来电话说:“老二,你想念书我支持,我再去广东打工,给你挣出学费来。”小吴回答:“爸,从当兵那天起,我就决定将来自己挣钱,自己攒学费。”父亲一愣,继而也像小姨那样,在电话上说了一句“老二,你长大了。

        当时,小吴的哥哥在湖南省怀化市上农校。为减轻家中负担,小吴当兵后,经常往哥哥的银行卡里打钱,哥哥很感激,不止一次地表示:将来我成功了,一定加倍补偿。小吴说:“哥,偿什么,我没有失去什么呀!”他把这事讲给黄排长听,排长同样表扬他说:“小吴,你真的长大了。

        小姨、父亲、排长都这么说,这让陶醉于自己“长大了”的小吴很自豪。当兵以来,他的身高从一米六三长到一米六六,可军装还是显得有点大,而且那张圆圆的娃娃脸,笑起来还是一副孩子样。我端详着这张纯真可爱又黑里透红的士兵面孔,仿佛读出了一名士兵成长的印记。

        像小吴这样的年轻士兵,我在南疆边防见过许多。高原艰苦,斗争复杂,无论翻山越岭巡逻,还是爬冰卧雪潜伏,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家常便饭;有时参加国防施工,一些三四十岁的精壮民工都不愿干的重活,却被这些看起来还是孩子的士兵扛在肩上。这不能不让我思索:他们的信念、意志、力量、勇气究竟从何而来?这些士兵,入伍前大多是农家子弟、青年学子,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山村、一片平原或者一座小镇上,尽管他们也知道国家这个概念,但是未必清楚自己与国家的关联。然而一旦穿上军装,来到边防,他们就像换了一个人,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懂事了,成为和平生活的守望者,国家安全的保卫者。他们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转变:从农民的儿子、工人的儿子、教师的儿子、干部的儿子、商人的儿子,成长为国家的儿子。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小吴,但我始终记得这个喜欢说自己“长大了”的可爱的小兵,记得他穿着那套有点大的军装努力做出成熟的样子。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冰雪世界”的故事开篇,寓指帕米尔高原的恶劣气候。“清凉”一词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奠定了本文伤感的基调。 B . 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遣词用句颇有匠心。“小吴的父母……家里并不富裕”看似闲笔,实际上若删减此句的话,文章的表达效果便大打折扣。 C . 文中的小吴是一位纯真可爱的战士。他用节省下的津贴贴补哥哥,拒绝了哥哥许诺的加倍补偿。在他看来,兄弟之间的情谊比金钱更重要。 D . 作者善于使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小吴“有点大的军装”和不高的个子、稚嫩的娃娃脸形成了反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2) 小姨、父亲、排长都对小吴说“你长大了”,但含义各有不同。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小吴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长。
    3. (3) 稚气的小吴长大了。通读全文,你认为促成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b>文言文阅读</b>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寿,字本仁,其先新淦人。祖志弘,洪武间代兄戍辽东,遂籍宁远卫。寿少贫甚,得遗金,坐守至夜分,还其主。从乡人贺钦学,登成化八年进士 , 授户科给事中。视宣、大边防,劾去镇守中官不检者。又尝劾万贵妃兄弟及中官梁芳、僧继晓,系诏狱。得释,屡迁都给事中。

        弘治元年,王恕为吏部,擢寿大理丞。刘吉憾恕,讽御史劾寿不习刑名 , 冀以罪恕。竟调寿南京光禄少卿,就转鸿胪卿。

    十三年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明年,诸部大入,先以百余骑来诱。诸将请击之,寿不可。自出帐,拥数十骑,据胡床指麾饮食。寇望见,疑之,引去。诸道袭击,斩获甚多。朝廷方遣苗逵等重兵至,而寿已奏捷。孝宗嘉之,加录一等。逵欲乘胜捣巢。驻延绥久,战马三万匹日费刍菽不赀。寿请出牧近塞,就水草,众有难色。寿跨马先行,众皆从之,省费数十万。当战捷时,或劝注子弟名籍,寿曰:“吾子弟不知弓槊,宁当与血战士同受赏哉?”竟不许。

    十六年以右副都御史掌南院。正德初,刘瑾矫诏逮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寿抗章论救。谨怒,令致仕。寻坐延绥仓储亏损,罚米二千三百石、布千五百匹。贫不能偿,上章自诉。瑾廉知寿贫,特免之。中官廖堂镇陕西贪暴,杨一清以寿刚果,九年正月起抚其地。堂初奉诏制氈幄百六十间,赢金数万,将遗权幸。寿檄所司留备振,复戒谕堂勿假贡献名有所科取。堂怒,将倾之。寿四疏乞休 , 不得。堂爪牙数十辈散府县渔利,寿命捕之,皆逃归,气益沮。其秋,拜南京兵部侍郎,陕人号呼拥舆,移日不得行。逾年,乞骸骨,就进刑部尚书,致仕。

        寿为给事中,言时政无隐,独不喜劾人,曰:“吾父戒吾勿作刑官,易枉人。言官枉人尤甚,吾不敢妄言也。”嘉靖改元 , 诏进一品阶,遣有司存问,时年八十有三。寿廉,历官四十年,无家可归。寓南京,所居不蔽风雨。其卒也,尚书李充嗣、府尹寇天叙为之敛。又数年,亲旧赙助,始得归葬新淦。

    (节选自《明史·陈寿传》)

    【注】①火筛:明朝时,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的首领。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 B . 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 C . 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 D . 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意为贡举的人才,始见于《礼记·王制》。明清科举考试乡试录取者为举人,会试录取者为贡士,殿试考中者为进士。 B . 刑名:战国时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代指刑法。 C . 乞休:自请辞去官职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丐闲”“乞骸骨”等。官府强制官员退休称为“勒休”。 D .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改元”是封建王朝的大事,年号一经确定,在同一皇帝在位期间便不可更改。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寿幼时就表现出高洁的品行。虽然家境贫困,但他仍然拾金不昧,执意等候很长时间,最终将财物还给了失主。 B . 陈寿治军有谋略。敌寇大举进犯时,他先按兵不动,后巧设疑阵,获得大捷;他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到边塞附近放牧,节省了大量军费。 C . 陈寿为人刚正。戴铣、薄彦徽等人被皇帝下旨逮捕时,陈寿直接上奏章解救;中官廖堂贪婪残暴,陈寿不畏权势,告诫廖堂不要借向朝廷进贡名义征收财物。 D . 陈寿为官清廉。虽做官多年,但陈寿却无华屋。陈寿死后,他的家人也因贫无力将其归葬故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视宣、大边防,劾去镇守中官不检者。

      ②堂爪牙数十辈散府县渔利,寿命捕之,皆逃归,气益沮。

四、<b>诗歌鉴赏</b>
  • 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1. (1) 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夜闻歌者》是一首短篇叙事诗。从诗中的描写来看,白居易当时好像就宿在船上,船则停泊在鹦鹉洲边。诗的构思与其名作《琵琶行》颇为相似,只是手法远较后者简练含蓄。 B . 作者将秋江、明月、江船串联起来作为氛围背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却产生一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 C . 作者此诗中用“雪”来形容人的容貌,新颖独特:既道出这位少妇肌肤如雪、楚楚可怜的形象,又表现她哀愁悲伤的心情。从视角来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观,只隐约地看到她如雪的容貌。 D . “低眉终不说”中的“说”字通“悦”字。诗中女子的怨绪一发不可收,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愁呢?这引起了作者耐心的询问。虽经作者婉言宽慰,她始终不解愁容。
    2. (2) 后人评价本诗和《琵琶行》时认为,虽然这两首诗都写了乐伎歌女的悲惨命运,但白居易的《琵琶行》反映的社会现实更为深广。请结合这两首诗内容上的不同来说明这一点。
五、<b>情景默写</b>
  •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蜀道难》中诗人先用“”衬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了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2. (2) 《劝学》中“”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这说明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
    3.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六、<b>名著阅读</b>
  • 13. 请根据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填空。

    ①“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出自《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之口。

    ②七夕,农历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节。

    ③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是在朝堂上安设“”。

    ④《苏武传》“稍迁至移中厩监”中的“稍”字的含义是

七、<b>材料作文</b>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

        后世对此一般有两种解释:其一,没有朋友比不上自己;其二,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你赞成哪种解释?请写篇议论文,阐释自己选择的观点及理由,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