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2019届高三文综历史5月底高考适应性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07-16 浏览次数:393 类型:高考模拟
一、广东省2019届高三5月底高考文综历史适应性考试试卷
  • 1. 有学者认为天下四方的观念来自于流动性很大的部落,一些居住在中原的土著部落不易产生这类宏观意识。如楚国眼界宽了,才产生了“问鼎中原”的野心,因此说明了“中原”本无“故主”。材料表明(   )
    A . 天下四方观念起源于游牧民族 B . 中原并非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 . 民族大融合催生出大一统观念 D . 天下观念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 2. 《周礼》一书中,思想家将“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等列为大司徒的职责。自秦汉以后,存问鳏寡孤独废疾、贫苦者、高年者、防灾救灾,是历代政府的重要任务。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 . 思想家以体恤民本为己任 B . 政府干预着眼于老幼病穷 C . 社会治理呈现出互助协作的特征 D . 社会救助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 3. 据《新唐书》记载,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这反映了(   )
    A . 拒绝攀附皇权导致士族的衰落 B . 门第意识影响着时人的婚姻观 C . 经济发展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 D . 抵制联姻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 4. 受宋代理学影响,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然而,与这一社会背景迥异的是,明代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这反映了(   )
    A . 思想解放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 B .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C . 借时代语境重构性别秩序的努力 D . 专制的强化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
  • 5. “民心”、“民气”是从林则徐到慈禧太后的很多中国当权者应对列强的“法宝”,甚至“凡是主张剿夷的莫不觉得四万万同胞是有胜无败的。”材料表明(   )
    A . 民众的新型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B . 统治集团应对危机的策略落后 C . 民族矛盾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D . 近代中国落后根植于盲目排外
  • 6. 1914年,面对当时盛行的个人与国家统一化的观念,陈独秀撰文指出“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这一材料表明陈独秀(   )
    A . 倾向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B . 反对专制道路维护共和政体 C . 对民族主义的观念有所反思 D . 以民主和科学进行启蒙宣传
  • 7. 据学者研究,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收支与通胀情况如下表所示。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收支及通胀情况统计表  (单位:百万元法币)

    战争开支

    收入

    零售价上扬(%)

    1937

    1,167

    870

    (开战后头九个月)29

    1941

    10,933

    2,024

    173

    1945

    1,268,031

    216,519

    (至8月)251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人民为抗战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 B . 盟国援助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关键 C . 后方经济发展处于全面停滞状态 D . 财政缺口放大使得战局日趋恶化
  • 8. 1970年代初期,坐落在新疆罗布泊的中国核设施悄悄搬迁到西藏某地,而旧基地则伪装成很逼真的原子弹设施。此举是由于(   )
    A . 中国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 B . 两极对峙的局势趋于紧张 C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 中国国家安全遭遇新挑战
  • 9. 普罗塔哥拉认为当雅典人汇聚一堂进行政治决策时,参与者必须具有正义的意识,这体现在参与者在程序上要征求每个人的意见,因为人们公认,城邦的存在要求所有人必须掌握这种卓越的技能。上述材料说明(   )
    A . 普罗塔哥拉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 B . 民众均应有对政治的平等参与权 C . 辩论是公民大会最基本的环节之一 D . 集体决策是城邦民主的重要环节
  • 10. 工业革命广泛开展以后,英国企业家在开办棉纺工厂的同时,继续与手工生产保持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手工织布的报酬急剧下降时,企业主为了成本着想,宁肯长期使用手工而不愿采纳新技术,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 技术的推广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B . 落后的观念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 . 技术革新并没有满足生产的需要 D . 传统手工业依然占据了优势地位
  • 11. 1932年,美国纽约一家百货公司发布招聘广告,它对电梯操作员的招聘要求是拥有学士学位。这说明(   )
    A . 技术革命要求高素质劳动力 B . 战争威胁使得移民涌入美国 C . 现实的压力拔高了入职门槛 D . 电力行业职业教育飞速发展
  • 12. 1980年77国集团提出了修订的经济发展指标,其中提出要把第三世界的制成品到1990年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达到20%,到2000年达到30%;粮食和农产品出口份额到1990年达到35%,到2000年达到50%。该项计划的制定(   )
    A . 促进了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 B . 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C . 成功扭转了南北经济的差异 D . 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型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民本思想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在近代中国,它被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就引《洪范》、《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自己主张“君民同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摘编自林甘泉《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等

    材料二:李大钊在建党初期曾说道:“‘平民主义’是democracy译语,有译为‘民本主义’的,有译为‘民主主义’的,……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全体人民执行的事务管理的工具。

    ——摘编自李大钊《平民主义》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指出近代以来民本思想内涵的变化及其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李大钊“平民主义”的社会影响。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

    时间政策内涵
    西周井田制由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公田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收获归国家,私田的使用权归村社成员。
    北魏均田制将国家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使用,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宋代“不抑兼并”法律保障土地自由买卖,鼓励民众垦荒作为私产。
    明代鱼鳞图册州县详细记录土地面积、土质、田主、税则高低。
    20世纪初“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将来地价上涨,现价归地主,上涨部分归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合作化以合作社将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土地归合作社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将经营权分给农民个体使用,允许农民有一定的分配自主权。

    ——根据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关联信息,就它们的内在关系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德宗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税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自北朝以来实行的均田制、租庸调法已经崩溃,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朝廷连年对藩镇用兵,中央财税入不敷出。为了应付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先后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征敛搜刮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反而造成赋税制度的进一步混乱。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新的赋役制度终于出台,这就是“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形势下中央与地方在财税分配上的矛盾,重新划定了中央与地方税收的比例,也确定了以土地为主要征收对象的基本原则,被视为在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改革。

    ——摘编自宁欣《唐德宗财税改革为何困难重重》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改革的影响。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全面负责对华宣传。为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通过一系列对华宣传项目,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国度。随着美国对日反攻路线出现变化,在美国决策者的战略构想中,将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国际大国是美国对华宣传的重要工作。此外,战争信息署从西方文明优越论视角,把中国看成是一个贫困落后、亟待用西方制度和技术进行“改造”的典型。……在战争信息署看来,它不但要通过话语力量给予中国人战斗勇气,促进中美合作,还要改变中国人“陈旧”的思想,为国民政府的“改革”引入美国的观念和制度,为战后缔造远东和平培养中国人的大国意识和合作理念。应该指出的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战争信息署构建的中国形象经过特殊剪裁,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现实,它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中的中国形象》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战争信息署宣传的中国形象及其目的。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战争信息署所宣传的中国形象。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国外,醉心于西方的科学与政理,极力主张“将世界学说为无限制的尽量输入”,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标为民族竞争公理,鼓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甚至对社会主义也有空泛的赞美;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地持批评态度。但是一战粉碎了西方科技、物质文明的光环,欧洲列强彼此相残的现实,摧毁了国人心中西方现代化强国楷模印象。梁启超直言“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由此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了,着力探讨人类精神与道德改造问题,更以儒家传统为观照鼓吹互助互爱和世界主义,调和东西文化,并预言在未来世界秩序重建中,中华民族必将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他还预言社会革命是“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了”,不过他认为“农民最富于保守性,欲倚之为改造社会之先驱,殆不可能。”

    ——摘编自董增刚《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梁启超的思想影响》等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在一战前后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的思想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