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甘肃省高三下学期一诊考试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17-05-31 浏览次数:862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现代文阅读</b>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笑话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这些寓言故事就是早期的笑话雏形,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幽默、讽刺方面是一致的,魏晋时期笑话确立不断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笑林》作为第一部笑话专集出现,增强了笑话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独立性。笑话在明清时期空前繁荣,专辑不断涌现,代表作有明代冯梦龙的《广笑府》和清代的《笑林广记》。

        在《笑林》出现之前,中国先秦时期的幽默文学作品,其创作意图大抵是为了达到说理辩难的目的,并非单纯为引人发笑的纯幽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质,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政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笑林》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在笑话的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某种程度上体现“为幽默而幽默”的观念。

        笑话中的幽默,就是用简单的情节,巧妙引出出人意料的结果。《笑林》以搞笑故事为主,往往在简单的篇幅中不忘情节的巧妙设置和形象的精心雕琢,表现出高超的引人发笑的叙事技艺。不少故事在铺垫中巧打埋伏,让人进入一个典型的环境中,之后突然揭开一个人们所难以预料到的结果,使读者或者听众经历由最初的期待紧张到结尾的醒悟释然这样一个快速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引爆笑声,而这个转折就是传统笑话中的“笑点”。笑点能不能让读者感到好笑是笑话能否成功的关键。

        笑话能够达到“欢声满座”、“揭瓦哄堂”的艺术效果,其奥妙之一就在于精妙的修辞。古代笑话在修辞方面的成就很高,它注意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很注重运用多种修辞。从语言语境的角度来研究笑话中的幽默语言,能够帮助理解古代笑话的幽默,而艺术夸张是古代笑话中比较重要的修辞,在幽默理论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从美学观念看,笑话是属于喜剧的范畴,幽默讽刺是其瞩目的美学特征,因而其中的夸张手法必定与幽默结为一体。笑话就常常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矛盾,不仅把隐晦的东西显现出来,而且像放大镜一样把微小的东西放大开来。在描写人或事物的时候也有利用非合情合理的极度夸张,违反生活逻辑,违背生活真实来达到“可笑”的目的,例如建议鲁人截竿入城的老父、一叶障目取物的楚人,等等。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张修辞使言语更具幽默性,也给人深刻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宋扬《论魏晋笑话的文体成熟》)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笑话的雏形是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既是寓言故事也是笑话,两者在幽默、讽刺方面是一致的。 B . 中国古代笑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确立并发展于魏晋时期,明清时期空前繁荣,笑话专集不断涌现。 C . 《笑林》是我国第一部笑话专集,它的出现,改变了先秦时期幽默文学作品有针对性的这种实用主义传统。 D . 中国古代笑话有着高超的引人发笑的叙事技巧,往往在简单的篇幅中有巧妙的情节设置和精心雕琢的形象。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中国先秦时期幽默文学作品中的“幽默”,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质,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紧密联系,并非单纯为了娱乐。 B . 《笑林》中多是搞笑故事,故事讲述者常常巧设埋伏,使阅读者进人一个特定的情境,这就为故事揭开出乎意料的结局作了铺垫。 C . 中国古代笑话中的“笑点“,就是故事的结果使读者或听众的心理由期待紧张到醒悟释然的快速变化过程中,引爆笑声的转折点。 D . 中国古代笑话在描写人或事物的时候,往往把徽小的东西放大开来,违反生活的逻辑,违背生活真实从而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笑林》中的幽默,既表现在用简单的情节,巧妙引出出人意料的结果,还表现在精妙的修辞,使笑话中的语言充满了幽默。 B . 从喜剧的美学特征来说,夸张手法必定与幽默结为一体,作为喜剧的笑话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矛盾也就成了主要表现形式。 C . 笑话中的幽默,不仅仅只是为了达到使人发笑的目的,它在戏谑讽刺中还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如“一叶障目”“长竿人城”。 D . 《笑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笑话专集,其影响是深远的,古代笑话中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对现代幽默理论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棵树的故事

    王建平

        原本,那棵树的故事已有了句号,哪想,今春一个议题,让树的话题得以延续。

        春节刚过完,西村村长陪县减灾办的科技人员上山来,对有隐患的山体进行一番考察后,拟定一个议题:全村唯有村民刘有福的房反紧贴着松酥山体,此处属泥石流重大隐患区,入夏前必须搬下山。

        此事一嘈开,都说刘有福命好,要住政府出钱修建的新房了,真是有福。哪料,风声吹进刘有福的耳朵里,他心烦意乱,嘴与老屋的门一下紧闭起来。心想,住山上五六十个年头,那坡那梁那路那草那花那田那地的样儿全烙在心中,我跟它们知根知底知深知浅知冷知暖的日子数不清.哪舍得离开呀?

        这天朝阳照亮山梁,刘有福开门晒太阳,门一开就跟门外的人照上面。见村长第九次上门来,刘有福一下蹲地上,勾下头。

        村长说,五叔,这山上真的那么好吗,山高路难行,这些年夏天的暴雨季节夜里,你和五娘做过一个完整的梦没?

        刘有福没出声,他咋会不知山洪的冲击声跟雷声搅在一起,夜里可吓死人了,他和老伴常常缩在墙角听天由命……老伴去年病故……想到这儿,他抬头吭了一声。

        今的老房子搬下山?

        肯定的。村长应。

        我的鸡鸭猪狗牛全下山?刘有福又问。

        那是必须的。村长应。

        那……我的这棵树?刘有福迟疑一下,吸入一口气,吐完后半句,我的树也要下山!

        当……当然……村长仿佛没想好就从嘴里遛出了几个字。瞬时,他才明白老人家的愿望。老人家的那棵树太大太粗了,要搬下山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刘有福老屋前有一颗黄桷树。

        七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刘有福二十多岁的爹,趁一个风雪夜看守将不严,从壮丁集中营逃出来,路遇一位砍柴人便讨得一根树枝,好几天粒米未进,靠喝冬水田里的水和手上的树枝拄回家。到家后他爹在门前用锄头挖下一个坑,栽下了树枝。没想到呀,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过去,树——悬跟露爪,树干粗壮得两人合围。树体歪针,长相怪异,主枝横伸树冠宽阔,枝繁叶茂。刘有福常想.树是爹,爹是树,这么些年有爹陪伴心里总是满满的。

        住西村山脚下的二宝,四十岁不到,闯荡过好几个省,是村里村外的大能人。二宝每次来见刘有福,嘴皮子热乎极了。二宝第三次上山,五叔前五叔后贴住刘有福的屁股转。

        五叔,二宝向刘有福敬上带把儿的烟。我想好了,愿出3000元买你的这棵树。

        叭——刘有福将一口痰射击出两米多远。

        3500元呢?二宝脸上堆积着笑。

        刘有福的目光移向树.眼晴不动了。那树.古态盎然.叶片儿油绿光亮,有数不清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正左树上嬉戏,它们不离开树,爱恋着老屋散发出的古老气息,更没嫌弃过刘有福和他鸡鸭猪狗牛们身上传递给它们怪怪的酸味……刘有福眼晴湿了。

        五叔,5000元怎么样?二宝加价。

        刘有福手中烟锅嘴儿在地上敲了敲,起身扛起一头白发迈向老屋。二宝没想到,他五叔在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说,侄儿——你能,我出钱,请你把树移下山吧!

        三个月过去,刘有福在山下的新屋建好了。树在昨天也由二宝移下山,在新屋门前栽好。刘有福牵着牛在草地吃草,他远远地望着新栽下的树干,入神了,连二宝的侄儿小强来到自己面前也没察觉。

        五爷,二叔是真心想得你的树,活树没到手,等树死了,他还要来买。小强对看刘有福的耳朵说。

        嗯?刘有福回头盯住小强。

        二叔说树的根部可以打造成根雕茶几,树干和粗枝可雕刻成上百件工艺品,他已访好了买家,那人报价58000元。

        树会死?刘有福眼晴闪烁一下。

        会的,树下坑的头天晚上,二叔在后半夜往坑底的泥土里理了生石灰。小强接着说,化学课学过,生石灰被水泡散了就成了石灰水,石灰水具有强碱性,会烧死树根的……

        夏去秋来,刘有福的树发出的新芽变成了嫩绿的小叶儿。

        幸好那晚刘有福请人与小强从树千侧面挖出一个深坑,从树根下构出好几块生石灰,换上了新土。树呀,你命大,二宝埋下去的生石灰还没化开,要不……

        刘有福独自来到镇上的学校,他为并不沾亲带故的孙子小强交了5000元的生活费。面对老师的询问,刘有福说,谢老师啦,那娃儿的书没白读!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刘有福一听要他将家搬到山下,就紧闭了大门,拒绝来访,是因为这里是他和去伴生活了五六十个年头的地方,所以非常不愿意搬家。 B . 村长九次上门劝说刘有福人夏前搬下山,主要是因为刘有福的房屋紧贴酥松山体,在夏天的暴雨季节一旦发生泥石流,就会危及生命安全。 C .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听到二宝提出买树时将一口痰射出老远,二宝加价后在地上敲烟锅嘴等处,表明刘有福是一个怪癖、不知变通的人。 D . 小说画线处关于黄桷树的描写形象而富有诗意,描绘出刘有福一家与树相伴相融的和谐画面,这样的描写强化了刘有福对故宅的不舍之情。 E . 小说以补叙的方法,介绍了刘有福请人与小强挖坑救树的相关内容,不仅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而且丰富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
    2. (2)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 (3) 小说写“树”的两次遭劫经历,每次表现都不同,躲过动难的原因也不一样。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学大师许倬云

        许倬云1928年出生于无锡大族,出生时手脚弯曲,一直不能动。直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上,长大后肌肉不发达,终生借助双拐行走。小时候,许倬云没法上学,只能在家自修。时任厦门海关监督的许风藻,人文学术素养很高,经常给儿子随机指点:给他讲数学、讲历史、讲语文,教他有关战争史、政治学与外交学等。许倬云起初爱看武侠小说,许风藻说:“你别老看武侠小说,好好看看《史记》。”于是许倬云从十来岁开始读《史记》《左传》,读了许多古书。

        1934年,许倬云随父亲移居沙市荆关监督公署。抗战开始后。因沙市地处要冲,逃难的人经此转往四川,川军也经此开赴前线。在沙市家门口的下马石旁,眼看见一队队川军开往台儿庄,有许多士兵还是小孩子,只有七八岁的许倬云,因毋亲一句话,“这些人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一夜之间长大。当时许倬云父亲负责供应军粮民食,许家人也枕经常随着军队转移,或者随着难民逃难。很多时候,许倬云被摆在一个土墩、石磨、板凳上,作为一个旁观者。满目所见,尽是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生离死别,知道了什么叫饥俄,什么叫恐俱。也因此。许倬云看到了中国最深入内地的农村,看见最没有被外面触及的原始原貌。七十年后回顾起这段往事,许倬云还是忍不住伤心流泪。

        1949年,许倬云随家人迁台,考入台大外文系。因为中文和历史考得好.在傅斯年的建议下转入历史系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间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再加上当时上课常常是一个人一班,等于几个名师一起训练许倬云。这在以后是不可想象的学习条件。许倬云终生感激这些不同风格的老师,每个人都给他一些东西,他没有走任何老师的路,而是自己走出一条路,这条路受每位老师很大的影响。

    1957年,时任“中研院”考古所助理研究负的许倬云,获得纽约华侨徐铭信提供的1500美元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在芝大的五年,许倬云在学术上突飞猛进,除了历史以外,他还接受了社会学、宗教学以及计量统计学方面的训练,也熏染了芝大“眼光宏阔”的学风、大问题意识,这些影响了他一生的治学方向。不过,何炳棣在回忆录中,对芝大这种学风颇有微词——只做“世界第一流的学问”。2010年“中研院”为许先生庆寿,院士杜正胜如是评价:“许先生最大的影响不在于上古史,而在于所引入的那种关注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视角。”

        在两岸三地,许伴云影响更大的可能是大众史学的写作。近二十年来,他陆续山版了《万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以及新近出版的“许倬云说历史”系列四册等几十种,有的是精心撰著而成,有的则是根据在企业、高校讲座的课件整理而成,都有着一以贯之的内在理念一—关注与当下、与中国相关的大问题。或许,这种文字背后的问题意识和情怀,也是许先生的书收到白领、商人、学生等阶层喜爱的原因。

    (摘编自云君《许倬云:旁观者的深思》、冯俊文《许倬云:一位历史学家的奥德赛》等)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 . 许倬云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正常读书学习,所以他一直在家自修,直到考人台大外文系,他才开始了正式的学校学习生活。 B . 许倬云师从众多大家,但又不盲从,而是自己走出一条路,这说明学术研究中,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C . 许倬云从事历史研究,特别强调从社会经济领域的视角研究历史问题,在这一点上,他的贡献大于他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 D . 许倬云不仅具有扎实的功底,旁观者的观察能力,而且学术视野广阔,善于借助其他学科进行历史研究,因而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 . 从父亲的教育中,许倬云领略到了历史的趣味;古书《史记》等是许倬云最初的历史营养,使他萌发了对历史的兴趣:这些都为他从事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B . 抗战时期,许倬云深人内地农村的经历,使他后来对中国社会复杂性的认识,都远比常人深刻、真切,这种经历,直接决定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C . 许倬云在台大求学时,得到了傅斯年的赏识,并在傅斯年的指引下作出正确的选择:从最初学习外文转到学习历史,自此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领域。 D . 留学美国是许倬云的人生转折,芝大“眼光宏阔”的学风、大问题意识确定了他治学的方向。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 . 从在家自修学习,再到台大上学、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许倬云都得到了众多老师的帮助和提携,整个学习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3. (3) 有人评价许倬云“时时心怀天下,悲悯苍生”,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b >文言文阅读</b>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也。仪凤中,上书阙下,补下邽主簿,频迁监察御史。姚、巂道蛮反,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恒州浮屠为其徒诬告祝诅不道,武后怒,命按诛之。怀古得其枉,为后申诉,不听,因曰:“陛下法与天下画一,岂使臣杀无辜以希盛旨哉?即其人有不臣状,臣何情宽之?”后意解,得不诛。阎知微之使突厥,怀古监其军。默啜胁知微称可汗,又欲官怀古,不肯拜,将杀之。辞曰:“守忠而死与毁节以生孰愈?请就斩,不避也。”遂囚军中,因得亡,而素尪弱,不能骑,宛转山谷间,仅达并州。时长史武重规纵暴,左右妄杀人取赏,见怀古至,急执之。有果毅尝识怀古,疾呼曰:“裴御史也。”遂免。迁祠部员外郎。姚、巂酋等叩阙下,愿得怀古镇安远 , 拜姚州都督,以疾辞。始安贼欧阳倩众数万,剽没州县,以怀古为桂州都督招尉讨击使,未逾岭,逆以书谕祸福,贼迎降,自陈为吏侵而反。怀古知其诚,以为示不疑,可破其谋,乃轻骑赴之。或曰:“獠夷难亲,备之且不信,况易之哉!”答曰:“忠信可通神明,况裔人耶!”身至壁抚谕,倩等大喜,悉归所掠出降,虽诸洞素翻覆者,亦牵连根附,岭外平。徙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长史,所至吏民怀爱。神龙中,召为左羽林大将军,未至官,还为并州。人知其还,携扶老稚出迎。崔宣道始代为长史,亦野次。怀古不欲厚愧宣道,使人驱迎者还,而来者愈众,得人心类如此。俄转幽州都督,绥怀两蕃,将举落内属,会以左威卫大将军召,而孙佺代之,而佺不知兵,遂败其师。卒于官。

    (节选《新唐书·裴怀古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B . 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C . 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D . 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仪凤”指年号,这种年号纪年法开始于汉武帝刘彻时期,一直沿袭到民国。 B . 祠部是官署名,在唐代是六部之一,祠部长官称“郎中”,副长官称“员外郎”。 C .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有时也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D . 刺史是古代官职,掌管一个州的最高权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裴怀古不畏武后,努力保全无辜。当僧人被他的徒弟诬告,致使武后发怒,执意要查办这位僧人时,裴怀古据理力争,才使僧人得以幸免。 B . 裴怀古坚守气节,险被突服所害。在他监阎知微出使突厥时,断然拒绝默啜的胁迫利诱,不肯称臣,差点被杀,后因囚禁军中,得以逃脱。 C . 裴怀古讲究策略,轻松止息岭外叛乱。他先用书檄向贼人宣示祸福后,贼人迎降;后又轻装骑马前往贼营安抚劝导,叛军悉归所掠后归附。 D . 裴怀古为人着想,深得百姓爱戴。在他重返并州任职时,为避免也在郊野排队迎接的代长史崔宜道难堪,就派人驱赶迎者还,但来的人却更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长史武重规纵暴,左右妄杀人取赏,见怀古至,争执之。

      ②俄转幽州都督,绥怀两蕃,将举落内属,会以左威卫大将军召。

三、<b >诗歌鉴赏</b>
  • 5.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下列小题。

    抛球乐

    冯延巳

    逐胜归来雨未晴,

    楼前风重草烟轻。

    谷莺语软花边过,

    水调声长醉里听。

    款举金觥劝,

    谁是当筵最有情。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 . “逐胜归来雨未晴”一句,先由时节和天气写起,在时节与天气之间,表现出了一种和谐畅快的气氛。 B . “谷莺语软”,春季正是黄莺鸣声最为娇软之时,当娇软的鸣啼从繁枝密叶的花树边传出时,给人以生机勃发之感。 C . “水调声长醉里听”一句,山景物转而写人物活动,既写出了人物饮酒时的大醉之态,又写出了词人听曲时的沉醉之状。 D . “款举”是尊敬的态度,“金觥”是珍贵的器皿,后加一“劝”字,暗示词人将邀请最有情的朋友举杯同饮,以释放内心的愁绪。 E . 词作以疑问带感慨的语气作结,既照应了全篇,又使词人难以名状的忧思、惆怅得以深入一层的展示,余味悠长。
    2. (2) 为了突出“将晴未晴”的心境,词人在前四句作了哪些对比?请简要分析。

四、<b >默写</b>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用“”两句,展现出一幅老幼生活安宁、人人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②李商隐《锦瑟》中“”两句拢束全诗,表明作者到老珍重这份感情,但当时已然是凄迷难辨。

    ③李煜《虞美人》中“”一句.以水喻愁.写出了词人满腔的幽愤。

五、<b >选择题</b>
  • 7.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过去的80年中,中外人士关于长征的书写不绝如缕 , 以长征的故事为主题的图书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②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性口号,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民族安危的层面来认识,这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③在2016年8月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续写昔日辉煌,勇夺奥运会冠军,主教练郎平居功至伟

    ④华为公司在国外市场和思科、爱立信等通讯巨头分庭抗礼 , 在国内市场2016斗手机出货量也已超过苹果排在第一。

    ⑤兰州市政府想要通过洒水降尘净化空气,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带来其他问题,引发市民非议,政府呼吁大家对此举不要求全责备

    ⑥短短几分钟,一福幅炉火纯青的剪纸作品便呈现眼前,孩子们丰富的创过力为每一福剪纸作品注入了生命。

    A . ①②⑤ B . ①④⑥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⑥
  •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经过学者的长期争论,转基因食品问题终于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向会员国提出了审慎的建议。 B . 学生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方法相当重要。 C .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对接期间·航天员密切监视着仪表盘上的各类数据,执行各种指令发送操作,并向地面报告交会对接实施。 D . G20杭州峰会LOGO用20根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G20.2016 ,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等元素组成。
  • 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年轻人对人生意义产生困惑是正常的,①可以说是积极的心理反应。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往往没有思考、分析、辩论和内在化这样的问题。孔于是到了40岁左右,②    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不惑之感。③      , 质疑人生意义是一种理性的体现,是人的积极天性的一种自然流露,④      是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显著的人性。⑤      连最优秀的大学生都不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⑥     说明这种问题本身可能过于抽象和教条,与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感受差得太远。


    A

    进而

    因此

    /

    倘若

    B

    甚至

    因此

    如果

    只能

    C

    /

    所以

    假如

    那么

    D

    反而

    /

    所以

    一旦

    A . A B . B C . C D . D
六、<b >语言表达</b>
  •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代在纸张发明之前,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抖,①,用于写信的简则称为“书简”。在书写之前,要挑选青竹筒在微火上烤炙使之脱水,就是把竹筒的水分蒸发出来。经烤灼,②,犹如人体出汗。经烘干的竹简易于书写,且不易为虫蛀。③,“汗青”后来引申为书册、史籍。

  • 11.

    下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请用简沽的文字介绍这个框架。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七、<b >材料作文</b>
  • 12. 阅诗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速读”的时代,如何让深阅读变得有趣好玩?以下是学生的三种看法。

        第一种是,阅读应该做“减法”,不追求阅读的数量,而追求阅读的本质——在对文字的真实感受中,体味书籍带来的愉悦。第二种是,阅读要与实践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经典“动”起来,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经典读起来更有趣。第三种是,阅读要追求数量,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将不同的时间配比不同的阅读模式和阅读材料,通过日积月系,获得阅读的快乐,达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阅读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种看法,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