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苏教版 /必修二 / 历史的回声(文本研习) /◎后人之鉴 / 阿房宫赋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阿房宫赋》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15-12-01 浏览次数:7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攻坚。
  • 1. 下列加线词的注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ē)房宫          (lí)山        (màn)回 B . 妃嫔(yìng)嫱     (jiāo)兰      鼎(chēng) C . 尽态极(yán)      逦迤(lǐ yǐ)     锱铢(zī zhū) D . 架梁之(chuán)    横(kǎn)       仓(yǔ)
  • 2. 选出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 ①杳不知其所也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 . ①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不鉴之 C . ①辇来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D . ①盘盘 , 囷囷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
  • 3. 指出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燕、赵之收藏 , 韩、魏之经营 , 齐、楚之精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千里逢迎 , 高朋满座

    居安思危 , 戒奢以俭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⑦ C . ④⑤⑦ D . ③⑤⑦
  • 4. 关于《阿房宫赋》的说法,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阿房宫的来历、外在形势和本体建筑。 B .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宫人奢侈的宫廷生活。 C . 文章第三自然段,叙写秦的豪奢,秦的灭亡,阿房宫被烧毁。 D . 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分析秦国灭亡的原因,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 5. 下列分析鉴赏,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B . 第1段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的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法,通过写阿房宫耗材之多、占地之广、规模之大,突出了阿房宫的恢弘气势。 C . 第2段从两个方面进行铺陈:一是由人的被践踏写到物品的被践踏,一是写尽豪华奢侈和荒淫骄横。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 D . 第3段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推翻其统治;第4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覆辙,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卒章显志。
  • 6. 以下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 .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C .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7. 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 , 韩、魏之经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 . ①③⑤⑦ B . ②④⑥⑧ C . ③⑤⑥⑧ D . ②③⑥⑦
  • 8. 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廊腰回,檐牙高啄(索绕) B . 辘辘远听,不知其所之也(遥远) C . 一肌一容,尽态极(美丽) D . 后人哀之而不之(以……为借鉴)
  • 9. 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 《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 . 《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 . 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 . 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 10. 选出与课文原文正确无误的一项(   )
    A .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 .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C . 明星莹莹,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D . 使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
  • 11. 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线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
    A . ①六王(完了) ②蜀山(光秃秃) ③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 . ①直咸阳(趋向)②廊腰回(萦绕)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 . ①雷霆惊(突然)②而望焉(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 . 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 12. 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 )
    A .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 . 戍卒叫,函谷举 C .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 .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13. 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 复压 缦立 勾心斗角 高低 B . 不暇 鉴借 春光溶溶 明星荧荧 C . 纷奢 锱铢 杳无音信 直栏横槛 D . 帛褛 骄固 雷霆乍惊 尽态极
  • 1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与同时代的李贺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 B . 赋,文体名,是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C . 赋用作文体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D . 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赋体佳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 15. 下列有关文学赏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中的“古文”与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古文”同义,即先秦两汉散文。这句话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抨击了当时士大夫有疑惑而不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述了要从师学习的道理。 B . 《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征。“疏”是一种文体,指臣下写给皇上的奏章,这篇文章在形式上骈体色彩很浓,但它却一反六朝以来骈文内容空泛、无病呻吟的文风,阐述了当国者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赏罚分明等观点,很有现实针对性。 C . 《阿房宫赋》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杜牧,赋是一种文体,介于散文与韵文之间。《阿房宫赋》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杜牧。赋是一种文体,介于散文与韵文之间。《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罪恶,并借古讽    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D . 《种树郭橐驼传》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用对比和映衬手法,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得以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三、阅读题
  • 2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西方古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亭台楼阁、轩榭廊桥,分工细致。具体到建筑内部,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平易的,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选材上不以阴冷的石头为主,而多用暖和的木质。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如万里长城,虽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同无数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选自李泽厚《 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

    1. (1) 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请简要回答。

    2. (2) 请具体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3. (3) 请写出《阿房宫赋》 中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的两处语句,结合语段以及自己的体会,分别分析其体现出的理性精神。

  • 22. 诗歌鉴赏

    海人谣    (王建)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1. (1) 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海人被掠夺的珠宝如山般堆满了库房,这和《阿房宫赋》中的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