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桂林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06-21 浏览次数:458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________。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________。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________,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________,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B .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 .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D .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B .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 .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D .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易之论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顺藤摸瓜 B . 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 C . 金科玉律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抽丝剥茧 D . 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
二、<b >现代文阅读</b>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艺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火热的社会实践,来自伟大的人民群众,来自深厚的文化情怀。

        作品是作家立身之本,实践是作品的立足之基。古今中外的名篇经典无一不是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时势变局的写照。人类的发展史、民族的苦难史、国家的奋斗史、社会的兴衰史、政党的成长史,都是伟大作品的原材料。没有饥寒交迫,就不会有《国际歌》的深沉、有力。没有山河破碎,就不会有《义勇军进行曲》的铿锵、激越。真实的社会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今天,文艺当立足于大时代、大视野、大情怀,气势磅礴地呈现中华儿女正在共同书写的壮丽史诗“中国梦”。

        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历史舞台的主角,是书写历史的主人、贯穿时代的主线、推动进步的主力,人民是文艺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文艺的繁荣源自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文艺的立足点,也是生长点;评判文艺的标准由人民掌握,检验文艺的成果由人民说了算,人民的满意度是文艺的着眼点,也是着力点。关注人民、体恤苍生,是文艺的本分。能不能闻见人民的气息,能不能感到人民的脉动,决定着文艺是不是有生命力。文艺的创造力表现在对人民心灵的深层观照、思想的高度映照、精神的真实写照。人民滋养文艺,文艺反哺人民。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反映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权益,文艺义不容辞。

        价值观是文艺的生命。“文载道,诗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思想的峰峦。文艺的审美观,以道德观为轴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凝成中华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孝老爱亲、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知恩图报等汇成中华民族的浩荡古风。几千年的古老民族栉风沐雨地反复锻打一个“德”字,高尚的道德观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炽热滚烫的血脉里,也奔涌在绵延不绝的文脉中。

        文艺要有批评。文艺有两个功能不能放弃,一个是赞美,做满腔热忱的讴歌者,一个是批评,做训练有素的质疑者。不会赞美就没有温度,不敢批评就没有力度。“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是神圣的使命;批评的文艺与文艺的批评,是前行的双桨。文艺要做批评人性缺陷,抨击社会阴暗、针砭世相时弊的“啄木鸟”,也要做歌颂光明、赞美高尚、褒扬美好的“百灵鸟”。要提高人生境界、提升社会温度、增强生活信心、帮助群众进步,给人以希望。要赞美平凡中的伟大、平实中的崇高、平和中的智慧,对人民要关爱,怜惜、心疼,而不是淡化、矮化、丑化,甚至是谩骂、讥讽、羞辱。

        文艺要自重。要以思想的力量、道德的底蕴、智慧的光芒衡量作品的价值,而不是依靠虚情假意、矫情做作、滥情失范来迎合人性的弱点。文艺是市场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要做大文艺市场,而不能大搞市场文艺。

    1. (1) 下列关于文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会实践为文艺提供了基础和力量,深沉、有力的《国际歌》和铿锵、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产生都是基于真实的社会生活。 B . 文艺应该关注、体恤人民,表达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的生活,那些透露出人民的气息、跳动着人民的脉动的文艺作品才具有生命力。 C . 中华经典都是思想的峰峦,这决定了文艺的生命是价值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道德文化遗传基因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脉中。 D . 赞美和批评是文艺的两个重要功能,以满腔热忱讴歌光明、美善,作品才能体现出温度;敢于抨击黑暗、丑恶,作品才能显示出力度。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伟大的文艺作品关注人类的发展、民族的苦难、社会的兴衰等,古今中外的名篇经典都反映了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时势变局。 B . 现在的文艺作品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宽广的视野、博大的情怀、磅礴的气势,反映中华儿女奋力追求“中国梦”的过程。 C . 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历史舞台的主角,人民是文艺的出发点、立足点,他们能推动文艺的发展、繁荣,也能使文艺驻足不前。 D . 人民掌握着评判文艺的标准,文艺创作应以让人民满意为着眼点,深层观照人民心灵,高度映照人民思想,真实反映人民精神。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反复锻打“德”,在古代就形成了崇尚孝老爱亲、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知恩图报等美德的良好社会风尚。 B . 文艺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批评的文艺与文艺的批评,而文艺的批评要关爱、怜惜、心疼人民,增强人民生活的信心,给人民希望。 C . 淡化、矮化、丑化人民的文艺作品不会受人民欢迎,我们提倡文艺作品赞美平凡中的伟大、平实中的崇高、平和中的智慧。 D . 文艺应该自重,应该表现思想的力量、道德的底蕴、智慧的光芒,而不应该以各种方式迎合人性的弱点,甘于做市场的奴隶。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每个斗风箏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我的助手是哈桑。

        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在临近的街区奔走,直到它盘旋着跌落在田里,或者掉进某家的院子里,或挂在树上,或停在屋顶上。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人们会将其挂在壁炉架之下,供客人欢欣赞叹。每当满天风筝消失得只剩下最后两只,每个追风筝的人都厉兵秣马,准备摘取此项大奖。他们会朝向那个他们预计风筝跌落的地方,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当最后一只风筝被割断,立即一片骚动。

        我记得有个阴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着一只风筝。我跟着他,穿过各处街区,跳过水沟,侧身跑过那些狭窄的街道。我比他大一岁,但哈桑跑得比我快,我落在后面。

        “哈桑,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大喊,有些恼怒。

        他转过身,挥挥手:“这边!”说完就冲进另外一个拐角处。我抬头一看,那个方向与风筝跌落的方向恰好相反。

        “我们追不到它了!我们跑错路了!”我高声叫道。

        “相信我!”我听见他在前面说。

        我看到我们最终停在一条车辙纵横的泥土路上。路边有块田地,夏天会种满莴苣;路的另外一边有成排的酸樱桃树。只见哈桑盘起双腿,坐在其中一棵树下,吃着手里的一捧桑椹干。

        “我们在这干吗呢?”我上气不接下气,胃里翻江倒海,简直要吐出来。

        他微笑:“在我这边坐下,阿米尔少爷。”

        我在他旁边颓然倒下,躺在一层薄薄的雪花上,喘着气。“你在浪费时间。它朝另外一边飞去了,你没看到吗?”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它飞过来了。”我呼吸艰难,而他一点都不累。

        “你怎么知道?”我问。

        “我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转过身,有些汗珠从他额头流下来,“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他久久看着我的脸。我们坐在那儿,两个男孩,坐在一棵酸樱桃树下,突然间我们看着,认真地看着对方。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他终于说,眼睛直看着我。我垂下眼光,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不过我怀疑,”他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弄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

        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我以微笑,不过他并非强颜欢笑。“我知道。”他说。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风筝来了。”哈桑说,指向天空,他站起身来,朝左边走了几步。我抬头,望见风筝正朝我们一头扎下来。我听见脚步声,叫喊声,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

    (节选自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文中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个富家少爷,哈桑是他的仆人。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从阿富汗古老的斗风筝风俗写起,其追风筝的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也为下文的情节展开营造氛围。 B . “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这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气氛。 C . 小说中叙述了哈桑带“我”追风筝的一次经历,通过“我”与哈桑的对比,可以看出哈桑追风筝的高超本领。 D .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表现了他的悠然自得和信心满满,这种近乎戏谑的动作也流露出他对“我”的轻视。
    2. (2)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②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3. (3) 小说是如何塑造哈桑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藉由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2018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2018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2019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TOP200

    2018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背景

    排名

    学校中文名

    国家/地区

    总分

    奖项分布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诺贝尔化学奖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诺贝尔经济学奖

    5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94.1

    诺贝尔化学奖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诺贝尔化学奖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

    1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87.7

    诺贝尔化学奖

    19

    康奈尔大学

    美国

    85.1

    诺贝尔物理学奖

    27

    纽约大学

    美国

    81

    诺贝尔化学奖

    65

    京都大学

    日本

    67.3

    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77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大

    64.4

    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8年10月9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文,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位面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学科——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2018年10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2001年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18年就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018年10月《中国青年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决定性作用。 B . 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为他们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打下了深厚基础。 C . 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D . 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 . 2018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或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C . 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76岁,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D . 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3. (3) 随着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
三、<b >诗歌鉴赏</b>
  • 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花自飘零水自流”比喻岁月流逝,词人不见丈夫归来,内心极度悲伤,感伤在夫妻分离中的年华易逝。 B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把夫妻双方合到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时的心情,是女词人特有的柔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C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她内心绵绵痛苦的情感,“才”“却”的使用,真切地表现了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D . 词人抒写别愁,不直接倾诉,而是通过环境烘托和感情变化来反映,从“红藕香残”到“花自飘零”烘托相思人的凄凉孤独。
    2. (2) 清朝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请分析这句诗在全词中的作用。
四、<b >情景默写</b>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战国策・楚策四》中有“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归去来兮辞》中的“”。
    2. (2) 《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
    3. (3) “?”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百姓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五、<b >语言表达</b>
  • 7. (2019高二上·六枝特期末) 下面是某校国学社社长李明向学校总务处借用场地的一则申请书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欠妥,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是贵校国学社的一把手李明,打算于本周五19:00组织一次国学讲座,现在向总务处提出借用礼堂和相关设备的申请,恳请贵处予以落实。你们的鼎力相助,将会让本次活动更加顺利,对此本人不甚感激。

  • 8. 下面是某校为即将升入高三的高二学生设计的“高三语文复习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六、<b >材料作文</b>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习近平寄语: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二)《蜡烛》:

    不惜身上膏,化作千尺明;

    陪人依窗读,照人赴前程。

    默默发光热,从不慕虚名;

    一心贯始终,为人尽忠贞。

    对于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请综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