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蓝精灵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79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单选题</b>
  • 1.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

    朝代

    西汉

    东汉

    比例

    1:7945

    1:7464

    1:2927

    1:2613

    1:2299

    1:911

    A . 国家机构日益膨胀 B . 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 . 行政效率不断下降 D . 冗官问题由来已久
  • 2. 在周代,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源于周王,而且他们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获得天命的眷顾。这表明西周(    )
    A . 有效地规范了当政者的行为 B . 将天命观融入了政统和宗统 C . 实现了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D . 通过分封制稳定了统治秩序
  • 3. 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
    A .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 . 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 .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 .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 4. 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据此推知汉武帝(    )
    A . 在封侯问题上反复无常 B . 以政治统一促思想统一 C . 从根本上解决割据问题 D . 以此加强专制中央集权
  • 5. 《明书》中记载:“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未有。”与这一记载异曲同工的明代举措是(    )
    A . 营建北京并迁都于此 B . 废丞相权力分于六部 C . 设内阁辅助皇帝理政 D . 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
  • 6. 有人说,古代雅典真正实现了“民主官仆”,雅典人总是具有居高临下俯视国家官员的“主人”意识。这说明古代雅典(    )
    A . 公民的参政热情较高 B . 建立了完整的监督体制 C . 国家官员来自平民 D . 公民的权力得到了彰显
  • 7. 公元前417年,雅典人准备通过陶片放逐法流放阿克比亚德斯和尼奇亚斯中间的一个。但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导致相对次要的许佩波罗斯被流放。雅典人因此感到愤怒,从此取消了该法。这说明陶片放逐法(    )
    A . 存在制度缺陷易于操纵 B . 根本无法维护民主制度 C . 主观随意性强难以维持 D . 只是用于打击政敌的工具
  • 8. (2018高三下·茂名月考) 苏格拉底说:“不论是民众所推选,抑凭抽签委派,抑凭暴力或欺骗而执政,单单掌权还不是王者,不算治国者,只有具备治国的专门知识的人才是王者。”据此可知(    )
    A . 苏格拉底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B . 苏格拉底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作辩护 C . 苏格拉底要求统治者具备治理才能 D . 苏格拉底主张实行君主政体
  • 9. (2018·上饶模拟) 古罗马法规定,家父是家庭财产的唯一所有人,他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家庭财产,家子取得的财产不论来源,原则上均归家父所有。然而对于家子之债,家父却不一定有责代偿。这反映出古罗马法(  )
    A . 注重人伦关系的渗透 B . 突出男性成员的法律地位 C . 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 D . 用血缘亲情维护共和体制
  • 10. 在罗马法院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尊自由女神的雕像。在雕像的背后,镌刻古罗马法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这反映出(    )
    A . 罗马帝国治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B . 古罗马境内实现了人人平等 C . 古罗马维护社会秩序的自然法理念 D . 罗马妇女已经获得了公民权
  • 11. 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一方面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赢得了新兴社会阶层的忠诚;另一方面,成功地抵制了来自中下阶层的压力,令工人阶级的激进运动陷入孤立境地。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 . 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B . 工人的经济状况没有改变 C . 工业革命的开展助推社会进步 D . 社会阶层裂痕进一步拉大
  • 12. (2018高二下·黄陵开学考) 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    )
    A . 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 . 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 . 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 . 内阁权力膨胀推毁了宪政制度
  • 13. (2017高一上·鄂尔多斯月考) 18世纪初期,在汉诺威过惯了小朝廷生活的德意志君主乔治一世父子,依据《王位继承法》先后继任了英国国王,他们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大臣们有事不再找国王,而是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认可。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 . 已经建立了责任内阁制政府 B . 限制王权获得了重大进展 C . 出现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良机 D . 尊重外国王公入主的传统
  • 14. 14—15世纪中叶,英国议会权力逐渐扩大,下院的地位也在上升。期间充满着国王、下院、上院之间的合作和斗争。有时议会两院联合起来向国王夺权;有时国王又联合下院与上院作斗争;有时国王又与上院合作打击下院。这表明英国(    )
    A . 国王居于权力中心地位 B . 各派政治势力激烈角逐 C . 专制政体转向立宪政体 D . 政治民主传统历史悠久
  • 15. 英国政府计划在明年3月底正式启动脱欧谈判,但英国高等法院裁定,政府无权动用行政权来启动里斯本条约50条,必须获得议会授权才可启动脱欧程序。这充分反映了(    )
    A . 分权制衡理念 B . 君主立宪原则 C . 议会主权思想 D . 社会契约观念
  • 16. (2018高三下·黄陵开学考) 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    )
    A . 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 . 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 C . 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 . 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 17. 1865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在合众国境内或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或强迫劳役都不得存在……。”2009年1月,奥巴马在林肯雕像下发表演讲,被称为是“在林肯怀中演讲”,这一情景正是对上述修正案最好的注脚。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奥巴马和林肯一样都是美国伟大的总统 B . 废除奴隶制后黑人和白人一样有当总统的权利 C . 奥巴马当选总统是林肯废除奴隶制的结果 D . 美国的民主制度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
  • 18.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
    A . 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 . 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 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 . 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 19. 据金融时报、美国广播公司等外媒报道,当地时间2017年2月3日晚上,西雅图一名联邦法官詹姆斯•罗伯特批准了华盛顿州总检察长鲍勃·弗格森的申请,停止执行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七个穆斯林国家难民和旅行者的禁令,该裁决适用于美国全国范围。这则材料说明(    )
    A . 司法独立有利于对行政命令监督 B . 联邦法院依据宪法干预行政权 C . 美国总统难以独立行使行政权 D . 联邦法院权力高于美国总统权
  • 20. (2017·山西模拟)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需要获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这体现了(    )

    A . 人民主权原则 B . 权力制衡原则 C . 民主共和原则 D . 州权至上原则
二、<b >非选择题</b>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材料二: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笼罩于其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去了。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人们对于内阁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此时,一个与内阁有关的新术语,即“政府”开始出现。议会辩论中,“新政府”“上届政府”“现任政府”等常被议员们提及。而这里所谓的“政府”,实际上就是“内阁”,二者之间几乎可以通用。由此表明,内阁已开始取代枢密院而转化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在罗威尔看来这是过去两百年间“文明世界所发生的行政机构的重大改革之一”。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特点和内阁对明代政治建设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威廉统治末期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并比较明代内阁和英国内阁在行政权力方面有何不同。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托克维尔看来,民主首先意味着身份的平等。他眼中的民主化的过程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而是一场从政治、法律民情、社会构成,直至个人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几乎一切领域内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然而托克维尔本人又是一个贵族,对法国大革命尤其是人民直接参加暴力革命的反思,使他多次表白,他并不热爱民主,他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种“贵族本能”使他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民主所潜在的那种“盲目的本能”,即现代民主有可能在社会秩序和个体精神自由两个层面上造成扭曲。

    ——摘编自《托克维尔文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民主与自由”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