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而死乎!”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曰:“臣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晏子独搏其髀,仰天而大笑曰:“乐哉!今日之饮也。”公怫然怒曰:“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晏子对曰:“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是以大笑。”公曰:“何谓谀怯也?”晏子曰:“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若使古之王者如毋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哀之?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左右助哀者,谀也。怯谀聚居,是故笑之。”公惭而更辞曰:“我非为去国而死哀也。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晏子曰:“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赋敛如为夺,诛戮如仇雠。自是观之,茀[注]又将出,彗星之出,庸可悲乎!”于是公惧,乃归,填池沼,废台榭,薄赋敛,缓刑罚,三十七日而彗星亡。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第七·外篇》)

    【注】茀:通“孛”,指彗星。

    材料二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馆,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藉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第二·内篇谏下》)

    1. (1) 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君之行A义回邪B无德C于国D穿E池沼F则欲G其深H以广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

      ②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5. (5) 通过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岱最为人熟知的散文大概就是《湖心亭看雪》了。全文不过短短一百来字,就将一幅天地辽阔、万籁俱寂、人际相会的画面描写得①____。崇祯五年,当时张岱旅居杭州西湖。此时的西湖白茫茫一片,它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湖中雪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这样简单的景致也可以寄寓极为丰富的情感。

    时逢大雪,一个心思玲珑的雅致文人,总会做出一些②____的事来。于是,他孤身一人,伴着船桨荡开的圈圈涟漪,独自游走在这清朗的画卷里。这种事,在心意相通的人看来,就是玲珑剔透,当举杯对饮,浮一大白。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

    有趣的事,知己与旁人,张岱都遇到了。原本水天一白,只有长堤、孤舟与亭台,没想到竟然能在大雪后的湖心亭遇上和自己一样雪夜拥裘、乘舟赏雪的人。这样的惊喜,就像当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③____,却倾盖如故。原本天地一孤客,内心总有“独一人而知天下有雪”的寂寞。但此刻却有人与自己心意相通,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即使旁人无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这一场大雪,就这样下了四百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 (2) 横线句中的“浮一大白”是什么意思?请从你熟悉的古诗文中找出描摹类似场景的一个诗句。
    3. (3) 认真揣摩结尾部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从文段中选择合适的意象,仿照画框句的句式写两个句子,作为本文新的结尾。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借古讽今,发人深省;而“”的告诫又是那样的真切深沉。
    2. (2)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两句词是“”。
    3. (3) 列锦,亦称“名词铺排”,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在一起,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古典诗歌作品中常见的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的诗句,如“”。
  • 1.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大凡读书人要争的,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后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
    2. (2)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的胸怀与洞庭月下“”的气象交融,体现了超越世俗荣辱得失的高洁人格。
    3. (3) 爱华和同学趁放假一起去看画展,在他们看到一幅有山有水有树的画作时,爱华不由地吟诵起唐宋诗词中“”两句。
  • 1.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2. (2) 黄庭坚《登快阁》一诗中,“ ,”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阁所见辽远阔大的暮秋景色。
    3. (3) 小刚到杭州西湖旅游,有一处景点请游客题字。小刚想了想,提笔写下了古人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句“ ,”。
  • 1.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在《赤壁赋》里认为“清风”和“明月”对于人类而言,可以“”,从而能让我们随缘自适地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2. (2) 在《论语》里面,孔子所提倡的正人君子立身处世的“义利”原则——“”,对当今社会仍有巨大的诫勉意义。
    3. (3) 小明寒假随父母一起去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游玩,看到雄伟壮观的兵马俑,想起了古人对秦朝灭亡原因所发的议论,不禁感慨引述:“。”
  • 1.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过秦论》一文中“ ,”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 (2) 《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满招损,谦得益”(《尚书》)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欧阳修得出结论:“ ,”。
    3. (3) 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4. (4) 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5. (5) 《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 , 。”
    6. (6) 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 , ”的经验教训。
  • 1.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用比较的方式指出了秦在统一六国后,贪图享受,秦宫里面到处是音乐声。
    2. (2)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两句,细写诗人夜里无法入睡,次日清晨又遥闻卖花之声。
    3. (3) 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借“”两句感叹自身已然衰老,行事时机屡遭耽误。
  • 1.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 《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2. (2) 《列子·汤问》中“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借动物的动作来写音乐之美妙,与之类似的还有李贺《李凭箜引》中的“”和苏轼《赤壁赋》中的“”。
    3. (3)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的名称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叟有子曰舜。舜之事瞽叟,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叟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子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

    (节选自《史记·卫康叔世家》)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未入室A而宣公见B所欲C为太子D妇者E好F说而自取之G更为太子H取他女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②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

    5. (5) 从材料一中孔子的观点来看,太子伋的做法是否值得肯定?为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