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7高二上·宜昌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於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B .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C .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D .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2. (2)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士是指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也可以指有力量的勇士。 B . 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尚书,副长官为左、右侍郎。 C . 下车意思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 D .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3.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豫让决心为智伯报仇,这样就不会愧对死去的智伯了。因为智伯当年以国士之礼对待他,对他有知遇之恩。 B . 豫让不用卑鄙的手段报仇,却在身上涂漆使自己长疮,吞炭让声音变得沙哑,目的是使人认不出他。 C . 豫让首次刺杀未成,襄子因表现胸襟气度,博取贤名而饶恕了他。 D . 豫让自杀后,太史公写“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反映此事震撼人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性。
    4. (4) 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②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