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宗师有上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无限度。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略衰耗而不赡。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数。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及盗为之。是时山东被河菑,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天子之,下巴蜀粟以振之。元封元年,桑弘羊领大农。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亨弘羊,天雨。”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文本二: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立淮、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言:“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范纯仁言:“今乃效桑弘羊行均输之法,而使小人掊克生灵,怨基祸。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憸佞所乘。”留章不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B .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C .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叮校/ D .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可胜数”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的“胜”字含义相同。 B . “天子怜之”与“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怜”字含义不同。 C . “天乃雨”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字含义相同。 D . “敛怨基祸”与“成不敢敛户口”(《促织》)两句中的“敛”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奢侈攀比、连年征战等问题使西汉再次陷入立国之初财用匮乏的困境,当政者积极应对,通过财政方面的改革较快扭转了被动困窘的局面。 B . 西汉朝廷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改由国家统一铸造,并废除各郡国所铸的钱,基本解决了民间私铸、盗铸钱币的问题,币制归于统一。 C . 桑弘羊建议增设大农部丞负责调剂物资运输,设立平准官平抑物价,有效打击了富商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了物价,增加了朝廷财政收入。 D . 王安石效仿桑弘羊的均输政策在淮、浙六路推行均输法,由发运使总管赋税收入,成效显著,百姓不但不用增交赋税,而且财富得以充盈。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山东被河菑,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

      ②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憸佞所乘。

    5. (5) 卜式如何评价桑弘羊的改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哪一点责难相似?请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