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书法大会》播出当天,“央视频”六小时观看量突破九百万人次。第六集播出后,全媒体视听率达0.61%,全媒体受众规模1.64亿人,其中新媒体用户规模占14.77%,年轻观众占37.51%。这一组数据的统计对象,尚未包括各类网络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的再次传播,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人们随意截取的小视频。总之,一档以书法为主题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有这样一组传播数据,的确见证了当代中国人对书法的热情。

    ②之前的书法类电视节目,或组织选手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现场创作,然后进行评选,推出几个优秀的作者;或邀请名家对某件经典书法作品进行讲解、示范临摹,重在一帖一碑的学习……以竞赛形式组织节目并非不可以,但艺术呈现往往是见仁见智的,特别是书法,不同人群对同一件作品的看法可能产生相当大的分歧;对某帖、某碑进行讲解示范则易将书法承载的宏阔的文化艺术信息过度挤压,让书法扁平化、单一化。总之,类似节目的种种遗憾,让不少人认为把书法搬上电视节目似乎是一个不太理想的节目策划选题,多年来也少有人进行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探索。

    ③与之前的书法类电视节目相较,《中国书法大会》的突破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书法大会》摒弃过往的节目策划理念,变革节目形式,通过文艺诠释、嘉宾点评赏读来展现经典作品,通过答题互动实现知识的延展,通过集体临写展示书法形貌、完成后人对经典的致敬。这在当下以展览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书法生态中,可谓意义重大。

    ④节目组邀请的嘉宾个个皆非等闲之辈,讲解都很专业,颇有见地,能够代表我国书法学界的水平。例如蒙曼老师,发挥其历史文化功底深厚的特长,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感知和细腻表达,为每一个经典碑帖提供文化背景的解说与延展,在大众与专业、普及与提高之间架起了桥梁。现场集体临摹这一环节,30位从各行各业挑选出来的有功底的书写者在节目现场挥毫书写毛笔字的壮观场景,充分体现了书法的实践性特点,体现了书法在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

    ⑤《中国书法大会》最突出的“战绩”应当是实现了书法传播过程中一个久未实现的目标——“破图”。很长一段时间里,书法这一在中国几乎是最容易普及的艺术被各种因素裹挟,无端被区分为“圈内”和“圈外”两个阵营,由此引发的各种认知上的差异给书法的良性传播带来了种种阻碍和不利影响。诚然,书法是有专业门槛的,但这种专业门槛在理想的状态下应该是促进书法良性传播的一个行业标准,至少不应该成为造成“书法圈”在社会上形象封闭的“推手”。《中国书法大会》打破了专业的壁垒,通过嘉宾的讲解和现场参与人员的书写,将书法的“专业性”以观众能够直接感知、接受的方式转化为一种历史文化信息,传递给大众,从而使书法传承与传播中的“专业性”问题从“圈内”走向“图外”。

    ⑥习近平总书记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中国书法大会》透过AR、VR等先进科技,把历史与当代生动联结,让那些书法作品都“活”了起来。通过节目,人们欣赏佳作,与颜真卿、苏轼、米芾等书法大家对话,既看到经典书作墨色之深浅枯润、笔法之虚实疏密,也见到了清风万古、明月千江。可以说,《中国书法大会》既满足了观众的期待,也体现出了书法应有的学术品格和艺术品质,真正做到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⑦《中国书法大会》虽广受欢迎,但仍不能完全“解渴”,留有遗憾:中国书法发展的脉络没有在更广大的社会群体中形成相对完整的链条。其六集十八件作品的选择和排布,似乎没有体现出中国书法发展的关键节点和线性脉络。一个普通观众观看完全部六集后,可能对十几件经典作品有所记忆,但对中国书法审美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都不甚了了。在中国书法发展的长河中,曾出现过众多杰出的作品和作者,但中国书法的发展一如中国历史的演进,关键节点上总有一些事件、人物和作品揭示着书法作为艺术的审美走向。在这些关键节点上,都有相应的代表性作品和人物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如果一档电视节目能从书法审美的角度对这些人物、作品和事件按照一定的历史脉络进行重新解读,那会不会是当代媒体和科技对书法审美发展史的重述与激活?

    ⑧从时代的角度来看,当代人对书法的接受,不能不、也不得不更多地从“艺术”的立场去感知和接受。对于书法的传播而言,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提升大众的书法认知水平和建构书法史知识体系,也许是当下书法文化传播中的一个更被需要、而且更有操作空间的切入口。

    (节选自王宏伟《书法传播与大众的艺术史认知建构》,有删改)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竞赛形式组织的书法类电视节目,存在书法专业壁垒过高、过度挤压书法承载的宏阔的文化艺术信息等问题。 B . 《中国书法大会》设有对经典进行鉴赏与参与等环节,普通观众观看后,可能对某些经典书法作品有深刻印象。 C . 《中国书法大会》采用了成功的营销策略,借助AR、VR等先进科技,为经典书作注入新活力,满足了观众期待。 D . 当下书法生态以展览为主,书法主题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可谓另辟蹊径,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切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书法大会》更新节目策划理念,变革节目形式,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创新性探索,获得了观众的极大认可。 B . 把书法的专业性转化为观众能直接感知、接受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书法大会》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 . 《中国书法大会》的成功,意味着把书法搬上荧屏的选题将不再受冷落,书法成为了在中国最容易普及的艺术。 D . 综合考虑书法的传播与当代人对书法的接受,书法类节目必须守住专业底线,从艺术角度关注书法审美发展史。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
      A . 秦始皇统一文字,强制推行小篆。 B . 汉字的隶变以及东汉时期书法的自觉。 C . 东晋时期二王的出现与书法理论总结。 D . 唐代的“尚法”与狂草的并行。
    4. (4) 请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给“破圈”下定义。
    5.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中国书法大会》值得称道?请根据文本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