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 , 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巴、蜀相攻急,俱告急于秦。秦急王欲伐蜀,以为道路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候,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资治通鉴·周纪》)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亲魏A善楚B下兵C三川D塞轘辕E缑氏之口F当屯留之道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诛周主之罪”中的“诛”是“讨伐”的意思,与“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中的“诛”不同。 B . “而王不争焉”的中“王”字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的“王”意思相同。 C . “周之与国”与“失其所与,不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与”意思不相同。 D . “以因于齐”与“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秦国应该是先攻打蜀国还是先韩国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但他们

      两人最终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希望帮助秦国实现王业。

      B . 司马错认为秦国要实现王业,必定先要“三资者备”,他所说的“三资”指“三个条件”,就是他自己前面提到的“广地”“强兵”“富民”。 C . 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见解精辟,其分析逻辑严谨,所以,他最终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也让秦王下定决心先攻打蜀国。 D . 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秦国因此也更加强大,轻视其他诸侯,后来,白起派司马错通过蜀进攻楚国,迫使楚献出汉北和上庸。
    4. (4)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5. (5) 张仪主张先讨伐韩国的理由有哪些?请根据二则材料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