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阜宁期末) 现代文阅读II 

    大淖记事(节选)①

    汪曾祺

    十一子和巧云的事,师兄们都知道,只瞒着老锡匠一个人。他们偷偷地给他留着门,在门窝子里倒了水(这样推门进来没有声音)。十一子常常到天快亮的时候才回来。有一天,又是这时候才推开门。刚刚要钻被窝,听见老锡匠说:

    “你不要命啦!”

    这种事情怎么瞒得住人呢?终于,传到刘号长的耳朵里。其实没有人跟他嚼舌头,刘号长自己还不知道?巧云看见他都讨厌,她的全身都是冷淡的。刘号长咽不下这口气。本来,他跟巧云又没有拜过堂,完过花烛,闲花野草,断了就断了。可是一个小锡匠,夺走了他的人,这丢了当兵的脸。太岁头上动土,这还行!这种事从来没有发生过。连保安队的弟兄也都觉得面上无光,在人前锉了一截。他是只许自己在别人头上拉屎撒尿,不许别人在他脸上溅一星唾沫的。若是闭着眼过去,往后,保安队的人还混不混了?

    有一天,天还没亮,刘号长带了几个弟兄,踢开巧云家的门,从被窝里拉起了小锡匠,把他捆了起来。把黄海蛟、巧云的手脚也都捆了,怕他们去叫人。

    他们把小锡匠弄到泰山庙后面的坟地里,一人一根棍子,搂头盖脸地打他。

    他们要小锡匠卷铺盖走人,回他的兴化,不许再留在大淖。

    小锡匠不说话。

    他们要小锡匠答应不再走进黄家的门,不挨巧云的身子。

    小锡匠还是不说话。

    他们要小锡匠告一声饶,认一个错。

    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

    小锡匠的硬铮把这些向来是横着膀子走路的家伙惹怒了,“你这样硬!打不死你!”——“打”,七八根棍子风一样、雨一样打在小锡匠的身上。

    小锡匠被他们打死了。

    锡匠们听说十一子被保安队的人绑走了,他们四处找,找到了泰山庙。

    老锡匠用手一探,十一子还有一丝悠悠气。老锡匠叫人赶紧去找陈年的尿桶。他经历过这种事,打死的人,只有喝了从桶里刮出来的尿碱,才有救。

    十一子的牙关咬得很紧,灌不进去。

    巧云捧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的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

    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

    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锡匠们摘了一块门板,把十一子放在门板上,往家里抬。

    他们抬着十一子,到了大淖东头,还要往西走。巧云拦住了:

    “不要。抬到我家里。”

    老锡匠点点头。

    巧云把屋里存着的渔网和芦席都拿到街上卖了,买了七厘散,医治十一子身子里的瘀血。

    东头的几家大娘、大婶杀了下蛋的老母鸡,给巧云送来了。

    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参汤。

    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他们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他们觉得十一子和巧云做的事都很应该,很对。大淖出了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

    刘号长打了人,不敢再露面。他那几个弟兄也都躲在保安队的队部里不出来。保安队的门口加了双岗。这些好汉原来都是一窝“草鸡”!

    锡匠们开了会。他们向县政府递了呈子,要求保安队把姓刘的交出来。

    县政府没有答复。

    锡匠们上街游行。这个游行队伍是很多人从未见过的。没有旗子,没有标语,就是二十来个锡匠挑着二十来副锡匠担子,在全城的大街上慢慢地走。这是个沉默的队伍,但是非常严肃。他们表现出不可侵犯的威严和不可动摇的决心。这个带有中世纪行帮色彩的游行队伍十分动人。

    游行继续了三天。

    第三天,他们举行了“顶香请愿”。二十来个锡匠,在县政府照壁前坐着,每人头上用木盘顶着一炉炽旺的香。这是一个古老的风俗:民有沉冤,官不受理,被逼急了的百姓可以用香火把县大堂烧了,据说这不算犯法。

    这条规矩不载于《六法全书》,现在不是大清国,县政府可以不理会这种“陋习”。但是这些锡匠是横了心的,他们当真干起来,后果是严重的。县长邀请县里的绅商商议,一致认为这件事不能再不管。于是由商会会长出面,约请了有关的人:一个承审——作为县长代表,保安队的副官,老锡匠和另外两个年长的锡匠,还有代表挑夫的黄海龙,四邻见证,——卖眼镜的宝应人,卖天竺筷的杭州人,在一家大茶馆里举行会谈,来“了”这件事。

    会谈的结果是:小锡匠养伤的药钱由保安队负担(实际是商会拿钱),刘号长驱逐出境。由刘号长画押具结。老锡匠觉得这样就给锡匠和挑夫都挣了面子,可以见好就收了。只是要求在刘某人的甘结上写上一条:如果他再踏进县城一步,任凭老锡匠一个人把他收拾了!

    过了两天,刘号长就由两个弟兄持枪护送,悄悄地走了。他被调到三垛去当了税警。

    十一子能进一点饮食,能说话了。巧云问他:

    “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的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这样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

    “你要我说么?”

    “不要。”

    “我知道你不要。”

    “你值么?”

    “我值。”

    “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

    巧云一家有了三张嘴。两个男的不能挣钱,但要吃饭。大淖东头的人家都没有积蓄,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变卖典押。结渔网,打芦席,都不能当时见钱。十一子的伤一时半会不会好,日子长了,怎么过呢?巧云没有经过太多考虑,把爹用过的箩筐找出来,磕磕尘土,就去挑担挣“活钱”去了。姑娘媳妇都很佩服她。起初她们怕她挑不惯,后来看她脚下很快,很匀,也就放心了。从此,巧云就和邻居的姑娘媳妇在一起,挑着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风摆柳似地穿街过市,发髻的一侧插着大红花。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长睫毛忽闪忽闪的。但是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

    十一子的伤会好么?

    会。

    当然会!

    一九八一年二月四日,旧历大年三十

    【注】①《大淖记事》共六节,本文节选自小说的第六节。前五节情节梗概:故事发生在城区和乡下交界、名为大淖的地方,小锡匠十一子家有快瞎眼的母亲,巧云曾为挑夫的父亲黄海蛟半瘫,两家都希望把各自子女留在家中。巧云不慎落水,十一子舍身相救,二人情愫初生。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玷辱了病重的巧云,而巧云舍不下十一子和半瘫的父亲。这时,十一子勇敢地接受了巧云的爱。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号长得知了十一子和巧云相爱,“咽不下这口气”,带了几个兄弟用棍子差点把小锡匠活活打死,这一情节旨在控诉时代的黑暗。 B . 刘号长和他的兄弟们要求小锡匠告饶服软时,“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表现了小锡匠对爱情的忠贞倔强和对强权的不屈服。 C . 大淖的人们被十一子和巧云的勇敢感动,送来老母鸡、人参,“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说明大淖的民风淳朴,富有正义感。 D . 经历过苦难洗礼的巧云,“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暗示巧云生命的成熟和坚强,暗含了作者对作品人物的感情倾向。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锡匠们“顶香请愿”,商会会长约请承审、保安队的副官等各方代表通过会谈来“了”这件事,说明这样的社会环境仍有礼治的影子。 B . 小说节选部分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细节刻画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大淖中的人物群像,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生动鲜活。 C . 十一子能进食后和巧云的对话,使用短句,细腻地表现出二人心灵的相通,饱含着浓浓的关切之情,颇有宝玉挨打后与黛玉对话的动人之妙。 D . 汪曾祺对大淖风土人情、故事结局的描写,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开放式结尾的描写非常相似,突出了风俗、人情、人性美。
    3. (3) 对文中画线句,汪曾祺说:“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只是写到那里,出于感情的需要,我迫切地要写出这一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画线句的理解。
    4. (4) 光明中学“萌芽”文学社征集以“乡土小说”为关键词的文学短评。请结合文本,写出你的短评要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