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上·潮阳期末)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泰山之 , 汶水西流; 其 , 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 ,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 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文本二:

    同治四年 , 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i落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A济宁B以巡阅C河防D纡道E泰安F观G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 , 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𬯀,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睹,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竞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 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注】侯相曾公:曾国藩。

    1. (1) 文本二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明年移驻A济宁B以巡阅C河防D纡道E泰安F观G形势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表述山水方位时,“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泰山之阳”、“其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 北面。 B . “丁未”“戊申”是干支纪日,薛福成《登泰山记》的“同治四年”是年号纪年,两者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 .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指七月十六日。 D . “乃趋岱顶”中的“乃”字,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石潭记》“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两句中的“乃”词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第三段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作者观览日出的情景。行文描摹中,衬以云天、群峰,写出了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 B . 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令人沉醉。 C . 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所写文章在观日写景方面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时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 . 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的自语予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②睹所未睹,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5. (5) 文本二最后引号内的语句颇具深意,你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