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上·广东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也成为研究热点。笔者对某省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学旅行对学生影响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调查得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所示问题。

    表 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

    存在问题

    人数

    百分比

    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193

    63.90%

    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125

    41.40%

    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

    55

    18.20%

    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

    42

    13.90%

    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学旅行应把教育性原则放在首位,要根据各学段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精心选择研学地点,开发特色课程,形成学段衔接紧密、主题鲜明的系列研学旅行课程。以主题活动方式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高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两大类,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

    (摘编自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材料三:

    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①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

    ②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

    ③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

    ④自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

    (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 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16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相当于学校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 B . 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随意性。 C .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其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某市参与调查学生的普遍认同。 D . 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课程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B . 课程实施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C . 课程实施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D . 课程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对学生影响的问题上持积极正面的看法,这有助于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B . 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认为研学旅行存在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在研学旅行评价上教师较多用质性评价方法密切相关。 C . 要满足当前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上也应当有所提升。 D . 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响评价内容的建构。
    4. (4) 材料三的三位嘉宾发言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某校团委准备组织高一学生到白洋淀革命老区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所列的“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请结合材料就研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提出你的具体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