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黄梅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 , 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 , 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注释】①秋请:古代诸侯王于秋季朝见天子。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役。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 (1) 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秦A制之得B亦以C明矣D继汉E而帝者F虽百代G可H知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成语“系颈牵羊”中的“系”字意思不同。 B . 几杖,指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以借指老人。 C . 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思不同。 D . 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指后者。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博戏,博戏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了,这成为吴王意图谋反的诱因。 B . 使者被拘留后,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不合礼节,但文帝听了使者解释后未追究吴王的过错,且特许吴王不用来朝见。 C . 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反叛。 D . 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他们安分自守。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②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5. (5)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