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上·三明期末)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宾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 , 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节选自刘开《问说》)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亦非不A潜心专力B之C故D其学E非古人之学F其好G亦非H古人之好也Ⅰ不能问J宜也。

    2. (2) 下列选自材料二和教材中的加点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问于寡②人不足矣③此唯心自用耳④侣鱼虾而麋鹿⑤榆柳后檐⑥金就砺则益圣,愚益愚⑧顺流而

      A . ①②/③⑦/④/⑤⑧/⑥ B . ①⑦/②⑧/③④/⑤/⑥ C . ①②/③④/⑤/⑥⑧/⑦ D . ①⑦/②/③④/⑤⑧/⑥
    3. (3) 下列对材料中加“▲”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艺,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亦称六经。 B . 正,文中指匡正,与《赤壁赋》的“正襟危坐”的“正”,两者词义相同。 C . 是,文中指“以⋯⋯为正确”,与“孔子师郯子”的“师”,两者用法相同。 D . 不肖,文中与“贤”相对,一般指没有道德和才能的人,即为不成器的人。
    4.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认为,郯子之徒,贤明虽比不上孔子,但并不影响孔子拜郯子之徒为师,因为择师标准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 . 学与问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问的基础在于学,问的结果在于获得知识,所以问就是由学到知的桥梁,学与问密不可分。 C . 世人不会问不如自己的人,是认为不值得;不会问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是怕被嬉笑,不被尊重,因而往往不愿向他人发问。 D . 引用《周礼》中君王向百姓询问国家政事的记载,是为了强调为学绝不能少问,不可择人而问,只需考虑道德学问的成就。
    5. (5) 把下列文中划线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②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刘开《问说》)

      ③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姚鼐《登泰山记》)

    6. (6) 《师说》和《问说》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请简要概括其异同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