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上·盐城期末)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①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判②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铦③,而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不舍人不休,傅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土④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遡于魏。魏王身被甲底⑤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鹭,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沟,堕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车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沟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疲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

    “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控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民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赵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恐,伐而好挫强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注]①倍:通“背”,违背。②判:割,剌伤。③铦:锋利。④土:通“杜”,堵塞。⑤底:通“砥",磨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兵弱而好敌强国/疲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B . 兵弱而好敌强/国疲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C . 兵弱而好敌强/国疲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D . 兵弱而好敌强国/疲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后起者藉也”与“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两句中的“藉”字含义相同。 B . 干将,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师,与妻子莫邪铸出两把名剑。文中干将、莫邪都指剑名。 C . “权藉不在焉”与“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 D . “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与“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记》)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秦认为,国君如果善于顺应时势、倚重天时,那么成就大事的机会就增多了。 B . 赵国袭击卫国时,张弛有度,迅速使卫国呈现出亡国的景象。 C . 魏王亲自披甲带剑,为卫国出头,向赵国挑战。卫国乘机重整旗鼓,北向攻赵。 D . 齐国率先联结韩、魏讨伐秦、楚,挑起了大国间的争斗、交锋,从而被天下埋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 (5) 苏秦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劝谏齐闵王要善于借助外力成就功业的呢?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