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上·惠州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

    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

    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

    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

    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

    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

    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

    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

    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

    (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他一贯提倡学术研究的“经世致用”。他不仅对积累和发展社会学知识有兴趣,更看重如何把社会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因此,费先生总是关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最敏感的问题,总是希望用社会学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

    费先生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站在社会改革的前沿,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社会学家不应该只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而是要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了解要以实地社会调查为基础。在费先生看来,只有到实地去,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获得真知识。一方面我们可以避免无谓的论争;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盲目照搬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国情。

    在费先生长达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差序格局”应该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概念。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试图通过人际关系的不同,展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

    费先生一面提倡学术自立。他认为我们应当注意社会的个性。我们发展社会学也要走自己的路,搞中国式的人民的社会学。另一方面,费先生时刻不忘和世界接轨。费先生提出的要建立“文化自觉”也是指,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不要闭关自守,隔离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应该努力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

    (摘编自王勋《费孝通是推动社会科学中国化的典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费孝通学习人类学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中国、改造中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这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学术观点。 B . 费孝通承认对个别社区的微型调查研究本身不具有意义,但是对江村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某种类型的农村。 C . 费孝通在面对埃德蒙的质疑时没有妄自菲薄,而是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借此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 D . 费孝通认为社会学者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不应该只在书斋中冥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费孝通认为他和埃德蒙在这两个学术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不同。 B . 费孝通确信应用类型比较法省去了对个别事物的逐一观察,但仍然实现了从个别到整体的把握。 C . 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学上的卓越成就,间接回答了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这个学术问题。 D . 埃德蒙批评包含费孝通在内的中国几位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缺乏异文化的眼光,这体现了门户之见。
    3. (3)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创造“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来体现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中国式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网络,也都处于另外网络上的某一层,而不属于某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 B . 在差序格局中所有的道德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并不存在普遍性的道德标准,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 C .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 D . 差序格局中的道德都因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公与私没有明显的界限,私人之间的联系被否定。
    4. (4) 结合文本,谈谈一名优秀的社会学研究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5. (5) 南粤中学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请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

      调查步骤

      步骤主要做法

      第一步:选取对象

      第二步:开展调查

      第三步:整理分析

      各小组分别描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

      第四步:比较概括

      各小组合作,③

      第五步:展示成果

      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岭南文化风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