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辽东朱孝纯子颍知泰安府之二年,墙内既治无事,作楼于居室之东,曰晴雪之楼。

    又一年,余自京师来游泰山,偕子颍登其上。思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之阻,冰雪所冱,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颍最先造大府幕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余孽,余诚伟其气。然方其出入险难之地,履锋镝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己,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伐,萧条登眺,澹若无为。此所挟持,盖过人益远矣。

    余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与子颍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苍莽之野,南对徂徕,新甫,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

    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霁日照临,光晖腾映,是楼之名,若独为余今日道也。然则楼之记,非余而孰宜为?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鼐记。

    (姚鼐《晴雪楼记》,有删改)

    1. (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其远古刻尽漫失 B . 皆不及往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 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    固一世之雄也 D . 此所挟持     挟飞仙以遨游
    2. (2)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今年贼起泰安A邻郡B子颍C最先造D大府幕E为出方略F亲战G临清城下。

    3. (3)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府朱孝纯子颖,子颖是朱孝纯的字,此处是“官职加姓名加字”的称谓方式。 B . 戊申晦,是采用天干地支纪日法;“是月丁未”“壬戌之秋”采用同样的纪日法。 C . 登封,即登山封禅,此处指泰、汉以来的帝王登上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 D . 乾隆,清高宗的年号,“元嘉草草”中“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4.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篇文章都是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到泰安游玩时,与友人朱孝纯同登泰山、晴雪楼后所记;两文所记风雪应为同一场风雪。 B . 在姚鼐心中,朱孝纯远超常人,他在战时忠心多谋,勇武豪气,坚守道义不顾安危;在诸事安定之后,却不言自身功绩,安然自若。 C . 姚鼐自称“驽怯无状”,又因疾病辞官,心中深深忧虑。但与友人仰瞻大山,追寻旧迹、放眼远眺后,自己终于忧虑全无,豁达自适。 D . 姚鼐与友人游玩时经历数日风雪后恰逢雪霁初晴,他认为“晴雪楼”之名正巧诉说呈现了眼中之景,自己非常适合为晴雪楼写篇记。
    5. (5)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余孽,余诚伟其气。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6. (6) 两则材料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