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7高三上·江苏开学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西方古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亭台楼阁、轩榭廊桥,分工细致。具体到建筑内部,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平易的,表现出来厚的生活情趣;选材上不以阴冷的石头为主,而多用暖和的木质。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殳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如万里长城,虽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控元教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

    1. (1) 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2. (2) 请具体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3. (3) 请写出《阿房宫赋》中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的两处语句,结合语段以及自己的体会,分别分析其体现出的理性精神。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 1. (2023高三上·长春期末) 现代文阅读 II

    文本一:

    火 (节选)

    叶紫

    云普叔勉强地从床上挣扎下来,两脚弹棉花似的不住地向前打跪,左手扶着一条凳子 移一步,右手连忙撑着墙壁。他尽力地支撑到头门口:世界整个儿变了模样, 自家也好像 做了两世人

    “唉!这样一天不如一天,不晓得这世界要变成一个什么样子!”他悠长地叹了一声气。

    眼睛失神地张望着,猛然地,他看了那只空洞的仓门,他想起自己金黄色的谷子来, 内心不觉又是一阵炸裂似的创痛。他这一次的气太受足了,无论如何,他不能带着这一肚 皮气到棺材里去。他还要活着,他还要留着这条老命儿在世界上多看几年:看你们这班抢 谷子的强人还能够横行到什么时候?

    他不再想恨立秋了,倒反只恨他自己早些不该不听立秋的话来,以致弄得仓里空空的, 白辛苦一场给人家抢去,气出来这一场大病。他希望立秋早一些出去,早一些回来,多告 诉他一些别人不请打租饭和不纳租谷的情况。

    天又差不多要黑了,儿子立秋还不见回来,云普叔一步移一步地摸进到房里,靠着床 边坐着。

    的确, 自蜈蚣洲那一夜起,立秋他比任何人都兴奋些!几天工夫中,他又找到了不少 的新人物。每天忙得几乎连吃饭的功夫都没有,回家来常常是在半晚,或是刚刚天亮的时 候。今夜,他算是特别回得早,后面还跟着有四五个人一群。跨进房门,一直跑到云普叔 的床侧。

    “你老人家今天怎样呢?该好了些吧!”

    云普叔懂得,这是和颜悦色的癞大哥的声音。他连忙点头地苦笑了一笑,想爬起来和 他们打个招呼,身子不觉得发抖得要倒。

    “唉!先前还移到了头门口,现在连站也站不起来了。这几根老骨头唉……!只怕是……” “不要紧的,老叔叔,慢慢地再休养几天就会好了,不要心焦,不要躁!”

    “唉!谢谢你!你们现在呢? ”

    “还好!”

    “租谷缴了没有?用什么方法对付那班强盗的? ”

    “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叔叔!除非他们走来把我们一个个都杀死,不然,我们是不会 缴租的。缴了马上就要饿死。不缴说不定还可以多活几日。性命抓在自己的手里,不到死 是不会放松的啊!”

    “是的,除此以外,也实在再没有办法。蠢就只蠢了我一个人,唉!早晓得他们这帮 东西要吃人,我,我,唉! ……”云普叔说着说着,一串眼泪,又偷偷地溜到了腮边。

    “老叔叔,你老人家也用不着再伤心了,过去了的事情都算了,只要我们以后不再上 当! ……”

    “是的!不过,不过,唉!现在我们,我们一家人连吃的谷都没有了,明天,明天就…… 唉!”

    “不要紧啊!我们总可以互相帮忙的,你老人家只管放心好了!”

    “唉!立秋这孩子,完全要靠你指教指教他呀!”

    云普叔的心里凄然的!然而,他总感觉得这一群年轻人都有无限的可爱。以前憎恨他 们的心思,现在不知道怎样地一点儿也没有了。他只觉得他们都是有生气的人,全不像自 家那般地没有出息。

    大家闲谈了一会,癞大哥急急地催促立秋吃完了晚饭,因为事情已经做到了要紧关头。 主要的还是王涤新和李茂生那两个狗东西挨了三四顿饱打,说不定马上就要弄出来重大的 事变。请团丁,搬大兵,那就是地主爷们对付小佃家的最后手段。必然的,每一个人都可 以料到。

    “最要紧的还是联络陈字岭!”癞大哥很郑重地说,“立秋,你今晚一定要跑到那边去, 详细地要他告诉你他们的情形,假如事情闹大了的话,我们还可以有一条退路!”

    “好。”立秋回答着,“严坪寺那儿你们准备派哪一个人去呢?恐怕他们现在已经被迫 缴租了!今天中饭时,王三马糊对我说: 团防局里的团丁统统开到那里去收租去了!假如 那边的人心能给他们压下来,我们这儿就要受到不小的影响。所以我说那边一定要很快地 派一两个人去!”

    “当然的,不过你到陈字岭去也很要紧,要不然,我们就没有退路。张家宅他们比我 们弄得好,听说李大杰那老东西这两天还吓得不敢出头门,收租的话,简直谈都谈不到!”

    “是的,你快些动身,时候已经不早了!”

    癞大哥催着,立秋刚刚立起身来,云普叔反身拖住了他的手,颤声地吩咐道: “秋,秋儿!你,你一定要小心些啊!”

    云普婶也跟着嘱咐了几句,立秋安慰似的回答了他们:

    “我知道的哟!爹妈,你们二位老人家只管放心吧!”

    夜色清凉,星星在天空闪动。他们一同踏出了“曹氏家祠”的大门。微风迎面吹来, 每一个人的身心,都感到一种深秋特有的寒意。

    田原沉静着,好像是在期待着某一个大变动的到来。

    (摘编自《丰收》,有删改)

    文本二:

    作者创作,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我所谓经历,是所遇, 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是所作,但所作自然也可以包含在里面。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 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 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伟大的文学是永久的,许多学者们这么说。对啦,也许是永久的罢。但我自己,却与 其看薄凯契阿,雨果的书,宁可看契诃夫,高尔基的书,因为它更新,和我们的世界更接 近。

    这里的六个短篇,都是太平世界的奇闻,而现在却是极平常的事情。因为极平常,所 以和我们更密切,更有大关系。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却抵得太平天下的顺民 的一世纪的经历,在转辗的生活中,要他“为艺术而艺术”,是办不到的。

    我希望将来还有看见作者的更多,更好的作品的时候。

    (摘编自鲁迅《叶紫<丰收>序)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云普叔尽管因粮食被强行收走而大病一场,但他表示“他还要活着,他还要留着这条老 命儿”,可以看出他倔强顽强的性格。 B . 云普叔曾经憎恨癞大哥他们,但现在又认为他们无限的可爱,是因为他意识到这些人是 有生气且能够彻底改变农民命运的人。 C . “请团丁,搬大兵”寥寥数语,就将当时农民反抗地主强行收租所面临的艰难环境展现 出来,也从侧面展现他们斗争的决心。 D . 立秋关注“严坪寺”等地农民抗租的斗争情况,交代了当时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现实, 同时可以表现立秋是一个思虑周全的人。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采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对云普叔的心理刻画,再现了 他在被夺走粮食后思想的蜕变过程。 B . 材料一塑造了以立秋为代表的当地青年农民形象,他们思想敏锐且有反抗精神,对自己 被压迫的命运有着清醒认识。 C . 材料一结尾处的自然景色描写,写出了乡村夜晚的静谧,安静景象暗示着立秋他们这一 行动将取得胜利。 D . 材料二中提到的“太平世界的奇闻”“太平天下的顺民”等,体现了鲁迅作品辛辣讽刺 的风格,暗含着他对那一时代的批判。
    3. (3) 云普叔认为“自家也好像做了两世人”,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 (4) 鲁迅评价叶紫“要他“为艺术而艺术”,是办不到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 2. (2022高三上·广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

    “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箴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千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注】”;

    ⑴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⑵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⑶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⑷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⑴⑵⑶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⑴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 ⑶是真的,但⑵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 ⑵是真的,但⑶却是假的。故⑵⑶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注】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 . 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 . 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 . 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B . 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 . 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 . 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     )
      A . 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 . 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 C . 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D . 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米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和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之间有因果联系。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3. (2022高三上·重庆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现在他们是在云层之上。木兰站在那高出没字碑以上的台子上,一只手扶着阿非的肩膀儿,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她向远处望,远处那一块块灰的是山,一片片紫而深绿的是山谷。一带随时变色的霞彩神奇的光波,在大地上飘过。往西,只见红云似海,闪耀着金线银丝,好像斜阳照耀在老人头上一样。立夫已经走下石阶,正立在下面黑暗的石碑旁边。石碑有二十多尺高,历时已有两千年,上面罩着棕黄的干枯苔藓。立夫往上看,看见木兰秀丽的侧影,背后衬托着彩色调和富丽绚烂的晚霞。

    木兰说:“立夫,你看见那个没有?”一边手指着西方的云彩。

    立夫回答说:“我看见了。”

    木兰也走下到石碑旁边来。这块石碑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来封泰山时建立的。至于石碑上为什么没有雕刻上字,则不得而知。有人说当时他突然生病而死,石碑也就立而未刻。另一个说法,较为近似真实,就是刻碑的人不愿将此暴君之名永垂后世,故意将碑文刻得浅,所以不能经久,早就不耐风雨,剥蚀不见了。

    木兰走近石碑,那时立夫还在近前站着,仔细看那苔藓封蔽的石头,不觉看得出神。她伸手把一些苔藓揭下来,立夫说:“不要!”

    木兰说:“这个石碑好大。”这时一阵子寂静。

    木兰又说:“还这么老!”又是一阵子寂静。

    木兰也寂静下来。木兰、立夫和阿非三个人,坐在附近一块石板上,也寂静得和那个石碑一样,他们好像也变成了没有字的碑文。

    最后,立夫开言,才打破一阵子沉寂。他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

    木兰看见立夫眼睛上那副梦想的表情。在这块无字的石碑上,他读到了兴建万里长城的暴君的显赫荣耀,帝国的瞬即瓦解,历史的进展演变,十几个王朝的消逝——仿佛是若干世纪的历史大事一览表。而这个默默无言的黑暗的岩石,在高山日落的时候,横压在立夫和木兰的心头,那块巨大的石碑,是向人类文化历史坚强无比的挑战者。

    立夫说:“你也得秦始皇怕死,派五百童男童女到东海求长生不死之药吗?而今物在人亡。”

    木兰说出谜一般的话:“因为石头无情。”

    这时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飘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五分钟以前,木兰的心还激动不已,现在她心情平静下来,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已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她的心智,几乎已不能察觉。她一边儿拖着疲乏的腿,迈上石头台阶,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岩石的生命。她知道这只是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纵然如此,对她来说,却是值得记忆的一刹那——十全十美的至理,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的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象,无语言文字可以表明。滔滔雄辩的哲学家对此一刹那的意义,会觉得茫然,也会觉得穷于言词,无以名之,姑名之曰经验。夜,对人也并不永远是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民国六年七月十六的晚上,在泰山顶上,对木兰来说,是特别使人心神不安的一夜。他们的晚餐有四个菜:炒蛋、芜菁汤、藕片、香菇烧豆腐,小米玉蜀黍粥,馍馍。旅途劳顿,山中空气新鲜,大家都非常饥饿,几盘子菜都吃得精光。虽然食物并不精美,远寺的钟声却使他们觉得此次晚餐风味迥异。饭后,又喝了极其清冽山泉茶。荪亚与立夫闲谈,谈论的是关于在日本的生活经验,然后就寝。

    荪亚一觉酣眠,鼾声大作,木兰瞌睡了一下儿,但又醒来,然后又打瞌睡。因为茶的力量大为不同,一直使她的头脑清醒,不过腿和身子却睡得很甜,自己也不知道是清醒,还是在睡梦之中。她觉得,仿佛是半在梦境,一直在费力解一个巨大的云雾般的结,那是一个谜,而那个谜是创造万物至上的主宰。她正在费力想解开那个谜,一阵山风吹过,撼动卧室的窗子响,她又醒来。但是荪亚还在继续打鼾浓睡。

    (节选自《京华烟云》)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从文中描写木兰“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一句,可以窥见作者的喜爱之情。 B . 文中木兰感叹“这个石碑好大”“还这么老”,都无人回复,只有“一阵子寂静”,是因为木兰试图将石碑上的苔藓揭下来,立夫并不赞同。 C . 无字碑引发了孔立夫对历史的回顾,让他读出了“无限的话”,对于立夫“物在人亡”的问题,木兰认为“石头无情”,而人有情,这引发了木兰对于生命的思考。 D . 《京华烟云》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文中“夜,对人也并不永远是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一句,可见庄子齐物论的思想。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泰山一游,木兰与立夫的对话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心照不宣,他们之间的关系与木兰同荪亚间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表现木兰在婚姻中的挣扎。 B . “游云片片,奔忙一日,……只剩下高驿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一句,将游云和高峰人格化,描写泰山上夜幕降临之景,凝练有趣。 C . 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它既为后文木兰与立夫关于无字碑的对话张本,也为展示木兰内心的生死观及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作好了准备。 D .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了木兰、立夫几人同游泰山观看无字碑的过程,运用大量心理描写,诠释了木兰对生命真谛的思考。
    3. (3) “在泰山顶上,对木兰来说,是特别使人心神不安的一夜”,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木兰的“不安”产生的原因。
    4. (4) 上周末巴蜀中学语文社团“橙子辅导”在点评《京华烟云》时说道:“此书富含哲学意义。”请结合文本内容,找出三处能够体现其哲学思想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