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六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平,召侍臣赐宴于两仪殿,谓房玄龄曰:“高昌若不失臣礼,岂至灭亡?朕平此一国,甚怀危惧,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以自正。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以此慎守,庶几于获安也。”魏征进曰:“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张子房,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高昌。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幸甚。昔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桓公谓叔牙曰:‘盍起为寡人寿乎?’叔牙奉觞而起曰:‘愿公无忘出在莒时,使管仲无忘束缚于鲁时,使宁戚无忘饭牛车下时。’桓公避席而谢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社稷不危矣!’”太宗谓征曰:“朕必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节选自《道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天下A既安B则恣情C肆欲D甘乐E谄谀F恶G向H正谏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诏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避席而谢”中的“谢”字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多谢后世人”中的“谢”字意思不同。 B . “则社稷不危矣”中的“危”与《赤能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中的“危”意思相同。 C . “避席”是古代一种表示尊敬的行为,当今通常的离座起立以表敬意的礼节就是古代避席之礼的转化。成语“萧曹避席”的意思也与之相同。 D . “黄门侍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诏令,汉代以后沿用此官职,明清时为从二品官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认为能够平定高昌,是因为高昌失掉了作为臣子的礼节,也由此得出了自己在今后治理国家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B . 魏征认为古代帝王在创业之时能做到谦言慎行,察纳雅言,等到天下安定后,则忘乎所以,恣意妄为。 C . 魏征引用齐桓公和鲍叔牙的对话,是希望唐太宗谨记平民时期的忧患意识,不厌恶逆耳忠言,并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D . 魏征在回答“何为明,何为暗“时,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反面举例论证,最后作出总结,结构严谨,论证充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

      ②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5. (5) 联系两则材料。请你思考作为仁君,如何做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