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东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弱肉者,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忱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表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后秦患可纾                纾:解除 B . 秦无异也                   视:审视 C . 彼岂不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先 D . 乎战国                     迄:至,到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强食弱肉者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 . 诚知易也                  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C . 而齐、魏之师已秦出矣      且尝晋君赐矣 D . 则六国无术自存乎          竭忠尽智事其君
    3. (3) 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B .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C .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D .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4. (4) 下列6个句子,编为4组,全部属于李桢观点的一项是(   )

      ①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②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③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            ④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战!

      ⑤则六国无术以自存                    ⑥焉独存,虽王可也

      A . ①④⑥ B . ①③⑤ C . ②③⑤ D . ②④⑥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作者李桢在继承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述,即如果接受孟子的建议,六国不但可以保存,甚至可以称王。 B . 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自身实力强大以外,还得益于有利的地形和上天的帮助。 C . 作者认为六国之间没有骨肉之亲,因此想要寻求长久的合纵,相互扶持,是很难实现的。 D .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论证过程中先破后立,以说理为主,用例以概括性为主,语言简洁。
    6.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②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

    7. (7) 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