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铜山月考) 文言文阅读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喧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京师。遂如晋。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扬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公子遂京师 沛公起 B . 函陵   还霸上 C . 乱易整   待大王来 D . 君尝为晋君赐矣   臣死不避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B .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C .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D .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文中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为解释经书《春秋》而作。 B . 侯,指爵位。公侯伯子男是西周时期的五等爵位制度,如“晋侯、秦伯围郑”中的晋侯、秦伯,晋侯爵位高,所以放前面。 C . 跽,跪姿的一种。跪时除两膝着地、两股直起外,还直上身,表示敬意或表示警惕或表示被对方震动。文中指被对方震动。 D . 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人乘车以左方为尊,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居中,参乘在右。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良找樊哙破解鸿门宴危局,樊哙慷慨赴命,不顾个人安危;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解郑国之危难,烛之武暮年出山,不计个人恩怨。 B . 烛之武陈词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将士成守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樊哙陈词后,项羽赐座,宴会,上紧张气氛趋向缓和。 C . 甲文“传”部分所述内容由“经”中的一句话扩展而来,《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完整;乙文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 D . 甲文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烛之武机智善辩之形象;乙文写言行描神态,正侧面结合,塑造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之形象。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6. (6) 烛之武、樊哙两人的劝说辞,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