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武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楚国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甘茂曰:“王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

    甘茂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是无韩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崤以救韩。

    (选自《战国策·韩二》,有删改)

    材料二: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窃为公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

    (选自《史记·韩世家第十五》,有删改)

    [注]①公仲:当时任韩国相国。②张仪之故智:昔楚威王伐魏,张仪向秦献计,若援楚攻魏,魏败必导致楚、魏、韩的联盟,秦反受孤立;不如只出兵声援魏,让魏、楚大战,秦从中得利。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令使者A求救B于秦C冠盖D相望也E秦师不下F韩G又令H尚靳使秦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通“智”,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中的“知”意思相同。 B . “则伐秦之形成矣”与“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形”意思不同。 C . 殆,大概。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中的“殆”意思相同。 D . “窃为公患之”中的“患”与成语“人满为患”中的“患”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宣太后认为,韩国的使者来了那么多,只有尚先生的话说得有道理,秦国解救韩国的危难要耗费巨大,自己要得到一些好处。 B . 虽然尚靳站在秦国立场上陈述理由,但秦国仍没有出兵,韩王又派张翠出使秦国,面对秦国甘茂的问话,张翠表现得很镇定。 C . 针对是否援救韩国这一问题,甘茂向秦王分析不去救援的后果,让秦王自己权衡利弊,最后说服了秦王,秦王派兵去援救韩国。 D . 公孙昧不仅将秦王的做法全部告诉了韩国相国公仲,还献计于公仲,但公仲认为公孙昧是秦王派来的,最终还是没有相信他。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

      ②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

    5. (5) 有人认为,针对如何解雍氏之围,张翠和公孙昧的劝说都极富说服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