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怀宁月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减田租,三十税一,安养天下,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诎辱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十六》,有删改)

    【注】①《论积贮疏》为贾谊写给汉文帝的疏,即文中的孝文。该疏被皇帝采纳。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填入括号内( )

      汉A兴B接C秦D之E弊F作G业H剧I而J财K匮L自M天N子O不P能Q具R钧S驷

    2. (2)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根本,与《种树郭橐驼传》“其本欲舒”中的“本”意义相同。 B . 淫,过度,与《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中的“淫”意义相同。 C . 被,遭受,与《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意义不同。 D . 罢,通“疲”,与《垓下之战》中“楚兵罢食尽”中的“罢”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贾谊认为君主治理天下,要有丰足的积蓄,如果放弃农业而去从事不重要的商贾,这是本末倒置,是对天下的残害。 B . 汉朝自建立政权以来,公私粮食积蓄不足,朝廷卖官鬻爵,百姓卖儿鬻女,贾谊认为这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 C . 材料二提到在文景的治理下,城乡的粮仓充满了粮食,发生旱涝灾害也能让百姓自给,国库中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D . 汉文帝时面临粮食储备不足的危机,材料一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积贮粮食的重要性,反映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②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诎辱焉。

    5. (5) 班固为什么评价“汉文帝美矣”?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