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三上·新建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交能易作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在相应位置标出。

      不 生 粟 之 国 亡 粟 生 而 死 者 霸 栗 生 而 不 死 者 王 粟也 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蚤生而晚杀”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用法相同。 B . 五谷,五种谷物,具体指哪五种,说法不一。也常用“五谷”泛指所有粮食作物。 C . “此王之道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道”的含义不同。 D . “此务粟之功也”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的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官府向农民征税完全不顾农业生产收入的实际特点,既急迫又不根据时节,这就导致农民不得不借加倍的高利贷来交税。 B . 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是粮食生长的好地方,此地农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时间晚,四季都可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 C . 先代圣王让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农民就会开垦田野,奸巧之事就不会发生。 D . 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人民愿意跟随他是因为他能为百姓除害兴利。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②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