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处都在讲“主旋律”,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但正如一百个人心目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一样,人们对“主旋律”各有各的理解,甚至比对哈姆莱特的分歧更大。

    在引入西方乐理之前,中国语言里本无“旋律”一词。那位将Melody对译为旋律的人恐怕不曾想到这个词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可以让人从心所欲地做出难以捉摸的解释,塞进各自想标示的内涵。以至各人讲各人的“主旋律”,彼此都如聋人对话,莫名对方之妙。

    词语是可以假借的,一个领域按譬喻原则使用别的领域的词语,使表述的意思更为生动活泼。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将黄瓜按自己的需要当作茄子用。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一逾矩,就乱了套,不像话了。

    旋律,用中国旧有的话,就是曲调,即按不同音阶的音符组成悦耳的乐句。主旋律,就是体现乐曲的乐思的基本乐句或乐段,乐曲的开展部分由主旋律生发、变化和繁衍而来;全曲的和声、配器都要服务于簇拥出主旋律的目的。然而,正是这常识规范着人做譬喻,假借于别的事物或场合,否则就文不对题,不知所云了。打个比方,假借来的词语用以譬喻社会运动,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会以抗日救亡为主旋律,解放战争时期会以反蒋的武装斗争为主旋律,等等。

    文学艺术,依其自身的规律和健康发展的需要,要以表达的意旨来宣泄人民的心声,呈现真实,要以人生批判、文化批判为主旋律,否则,文学艺术就会失去自己应有的主旋律而阒寂,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只剩下以“主题先行”和“三突出”为主旋律的八盘样板菜和一个小说厨子。

    毫无疑问,文学艺术只应在不违背自己的使命(这使命构成它自己的主旋律)的情况下,能顺应或配合主导社会运动的主旋律。不利于文学艺术实现自身的主旋律会损害文学艺术,比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强迫文学艺术服从阶级斗争的主旋律,把阶级斗争作为唯一的主旋律。而这个唯一的主旋律恰好正是把文学送上末路的送葬曲旋律。这是历史毫不客气地证明了的。

    强使文学艺术以单一的主旋律为自己的主旋律,具体运作中肯定会使政治降而为政策。这样的主旋律自然会排斥判断,排斥独立思考,从而也就封杀了创造,堵塞掉一切思维活动的生机。

    文学艺术当然有它的主旋律,凡是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效力的文学艺术的主旋律,应是直面现实人生并超越现实人生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精神。倘若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的主旋律合乎自己的主旋律,或部分合乎自己的主旋律,则可以同调,可以协奏;反之,就各唱各的调,万不得已时便只能停弦歌唱。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主旋律必须坚守;当然,这有时很难。但不坚守自己的主旋律,就丧失了自己——这,难道还需要重新再诉述一番历史教训吗?

    (摘编自何满子《说“主旋律”》)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语言里本无“旋律”一词,“旋律”这个由外文翻译来的词跟乐理有关,它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 B . 外来词“旋律”与汉语里的“曲调”意思完全相同,它是由不同音阶的音符组成的体现乐思的基本乐句。 C . 文学艺术如果不以人生批判、文化批判为主旋律,就不能宣泄人民的心声,就是对自身所负使命的违背。 D . 如果一味强使单一的主旋律作为文学艺术的主旋律,执行过程中会有偏差,排斥批判和独立思考,扼杀创造力。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乐理角度界定“旋律”和“主旋律”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诠释“旋律”的出处,说明“主旋律”的地位。 B . 文章第五段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主题先行”“三突出”为主旋律的文艺作品为例,论证文学艺术的主题与表现手法之间的矛盾。 C . 文章第六段举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作为文艺的唯一主旋律为例,从反面证明文艺须坚守自己的主旋律。 D . 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引证等方法,比如引用经典名句等,把深奥的文艺理论阐述得通俗易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所以人们对“主旋律”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乃至分坡,是因为每个人往往随心所欲地解释“主旋律”这个外来词。 B . 尽管根据特定需要,依循譬喻原则,某个词语可从甲领域挪用到乙领域,但是人们使用这种假借时并不可以无视规矩、任意妄为。 C . 因为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文学艺术就不能顺应或配合主导社会运动的主旋律。 D . 文学艺术要有直面现实人生并超越现实人生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精神,坚守自己的主旋律,这样才能不丢失自己的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