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繁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师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的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既是文化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三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学技术因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使人类产生了盲目崇拜。 B . 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大帮助。 C . 半个世纪前人文和科学彼此疏远,如今去者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沟通和融合。 D . 科学研究往往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这些都说明科学越来越依赖人文。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适应文化多元发展及将来文化和社会体系间的紧密互动,须减少科学与人文的对立。 B . 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则相对滞后,所以关注点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 C . 只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文,用人文的方法开展科研,就能跨越人文与科学的鸿沟。 D . 学科间的界限是暂设的,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
    3. (3) 关于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引用池田大作关于“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的论述,是为了证明科学思维法不如人文的思想方法好。 B . 叙述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事例,是为了证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C . 举费孝通用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事例,证明科学和人文完全可能实现良性互动。 D . 杨振宁在著作中借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人文和科学在人类心智上是同根同源的关系。
    4. (4) 两则材料在讨论两种文化关系的过程中,侧重点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相信科学的完美,视科学为万能,只关注科学自身的发展”是“科学崇拜”的主要体现,请结合材料探究,新时代青年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这种“科学崇拜”精神是否可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