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 题。

    材料一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 鲍叔,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 曰:“ 乐正夔一足,信乎? ” 孔子 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 是正六律,和五声 , 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 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 足矣。 ’故曰“夔一足 ’,非‘一足 ’也。 ”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有删改)

    材料二

    庞 葱① 与太子 于邯郸 ,谓魏王 曰: “ 今一人 言市有虎 ,王之乎 ? ”王 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 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有删改)

    【注】①庞葱:一作庞恭,魏国大臣。

    1. (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有三处不当,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一处给 1 分,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昔者A    舜欲以乐传B    教于天下C    乃令重黎D    举夔于草莽之中E    而进之F    舜以为乐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 “五声 ”,又叫“五音 ”,指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 B . “是非 ”,古文中有口舌纠纷、评论、对错之意,文中是“对和错 ”之意。 C . “质 ”,在文中指“做人质 ”,与成语“文质彬彬 ”中的“质 ”意思不相同。 D . “信 ”,指相信,与《左传•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 ”的“信 ”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得到管仲而称霸,吴王因太宰嚭听信勾践最终身死国灭,由此论 证举荐人的重要性。 B . 材料一论证观点时,列举多个事例作为论据,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 文章内容深入浅出。 C . 在陪太子去邯郸做人质之前,庞葱用寓言故事委婉地劝讽魏王,可等他回国后,魏 王却再也不召见他。 D . “夔一足 ”的故事、“三人成虎 ”的寓言都阐述了对信息传播不加辨析的后果,颇 有现实指导意义。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②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

    5. (5) 两则文本都涉及信息传播的辨析,请简要说明如何辨析信息传播的真伪。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