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 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 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 ’,最喜欢《论 语》, 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 《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 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 ”说“割 鸡焉用牛刀 ”。子游回答, 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 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 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 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 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 人格的歌颂。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 ”。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 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 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 ” 化人的力量。

    (摘编自车凤《论语》 中的以“文 ”化人》)

    材料二:

    读书其实从哪本书开始都可以。但是,要思。读书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思考。“学而不思则 罔。”《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 ”,孔子不是告诉你必须如何如何,孔子的语气永远是:我是 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吧。《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不居高临下“ 比你较为神圣 ” 地“启蒙 ”。《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的唤醒。读《论语》要思,要体会。真 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然,蹦出一颗宝石。

    正是那种谦卑低调的语感,经验之思,之谈,令《论语》成为一部伟大的指示,千百年颠扑不 破,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世俗化的后现代氛围,解构,调侃,怀疑一切,怎么都 行,玩世不恭,“新就是好 ”,蔑视传统、经验已经成为常识。《论语》失位已经若干世纪,它本来是汉语的最高之书,现在随便就可以调侃、否定。孔老二、丧家犬,从一个教授的嘴里说出来,磕绊 都不会打一下。

    《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 乱臣贼子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所以 鲁迅激愤地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 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华盖集·青年必读 书》)一个世纪过去,在读书上,“拿来主义 ”已经相当媚俗,看看中国的书架就知道。窃以为,“温 故知新 ”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到希腊去找思想资源,越来越显得先锋起来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一切复零,从头开始 ” “ 怎么都行 ”“唯我独尊 ”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礼失而求诸野 ”,《论语》回到了“野 ”,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倾听,去拜读了。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颜渊、子路、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 了。

    (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 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肃穆,塑造了真实亲 切的孔子形象。 B . 《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 身目标和原则。 C . 《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 ”,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 ”,彰显了以“文 ” 化人的魅力。 D . 《论语》“温故而知新 ”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 来主义 ”的原则。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以“氛围感 ”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 想性的肯定。 B . 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 自己的不满之意。 C . 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 碎,实则脉络清晰。 D . 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 进行创新性阅读。
    3.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二的立场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 . 《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张卜天根据数学史家希 思的英译本,将其翻译为中文。 B . 《史记》涉及许多历史材料,但司马迁并没有照搬史料,而是采用汉朝的语言讲述历史,并于其 中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 C . 在公祭孔子大典上,两百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儒生分列曲阜尼山孔庙道路两侧,朗诵《论语》,展 现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D . 河南卫视播出了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片中“洛神 ”绝美登场,娉婷袅娜,衣袂翩跹,再 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的神韵。
    4. (4) 关于读《论语》等“ 中国书 ”这一话题,鲁迅与于坚的观点是否存在矛盾?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 的看法。
    5. (5) 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 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