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福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 , 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 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 , 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

    材料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质A信B极C忠D严E以F有G礼H慎I此J四K者L所M以N行O之P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B . 豪杰,指才能出众的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的“豪杰”意思相同。 C . 坟取之数意为攻取敌人的策略,“数”与《六国论》“胜负之数”的“数”字含义相同。 D . 泽命不渝中的“渝”意思是“变更、改变”,与成语“坚贞不渝”中的“渝”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而顺应农时。 B . 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攻占坚固城池之策。 C . 桓公问怎样招致天下的精材,管仲说出高价,不要在价钱上限定数目;问如何招募工匠,管仲说给予三倍的报酬,他们就会不远千里而来。 D . 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认为治国者若不解民生疾苦,缺乏仁德,用刑罚恐吓,靠暴力压制,会使民众多怨多诈,离去的人不愿返回。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

      ②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

    5. (5) 孔子“为政”强调“德”与“礼”,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