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 , 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 .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C .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 .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仁宗是宋朝赵祯皇帝的庙号。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续者称宗。 B . 禄养,“禄”为古代官吏的俸给,古人认为官俸为养育亲人之资,“禄养”是指用官俸养亲。 C . 闾巷,“闾”,古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闾,“巷”,里弄,后来用“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D . 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帝王诸侯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曾经带着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四处为他扩大名声。 B . 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因此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为世所用。 C . 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要求对国家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 D . 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只不过他的见解在宋仁宗时候没有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②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

    5. (5) 为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王安石在“万言书”中向皇帝提出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