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信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夫妇两口

    桂鹏程

    吕有怀奉命到铁路工地上的一个工 担任党委书记。到工地的头一天,工程处的负责同志都不在。

    他放下行李,出去转悠。工程处前后山上都是工点,旁边有职工宿舍、汽车库和一排仓库。仓库前边有个停车场,五六个工人站在车场边的汽车上,搬卸水泥。一边卸一边喊:“四百号水泥二千五百袋!”“二百号水泥六千七百袋!”……有位老头,指挥大伙把水泥卸完以后,坐在仓库门口。他的脸,又黑又长。微微翘起的下巴上,长着毛蓬蓬的胡子,像是用火燎过似的又卷又黄。蓝制服上尽是油渍和铁锈。最惹人注意的是他穿的那双布鞋,足有二斤重。膝盖上放片纸,很吃力地记录着数字。

    工人们喊:“老主任!不要把数字划错了!

    那位被称为“老主任”的人,把小旱烟锅拿下来在鞋帮上磕一磕,算是回答。吕有怀思量:这位“老主任”,看守各种材料也许丢不了一个螺丝钉,叫他当材料主任嘛,恐怕不合适。

    “似乎有点用人不当!”吕有怀点起一支烟,一边想一边信步走去。"同志!你摇摇摆摆是赶集上庙吗?"一个女人在喊。

    吕有怀仔细一看,只见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盘着腿坐在材料仓库旁边的土窑洞门口纳鞋底。

    吕有怀笑了笑,走到老太太跟前。

    “你没长眼?”她用鞋底指着对面的墙壁。

    吕有怀一看墙上有四个大字:"严禁吸烟!"连忙用指头把烟头捻灭。

    老太太绷着脸,纳着鞋底,把麻绳拉得吡吡响。看来,她满肚子的火气还没有消!

    吕有怀说: “老大娘!听口音,你像延安人。说不定咱们还是乡亲哩!”她说:“乡亲能当饭吃?你看悬不悬,就敢在汽油库跟前抽烟!”她虽然还在责备吕有怀,可是口气缓和多了,还打量吕有怀的模样,看他像不像延安人。

    这工夫,十几辆拉材料的汽车,开到仓库门前的停车场里。汽车吼叫,灰尘飞扬。百十名搬运工人又跑来搬卸材料,一时喊声四起。

    老主任黑成威,转眼之间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猛然站起来,把小旱烟锅往衣服领子里头一插,大声喊:“小黑妈!来!扶我一把!”车场意急是去像意急走去像是听到了紧急命令。丢下鞋底,把袄襟上的土和线头拍了拍,向停“来!扶我一把!”这句话,别人听起来也许不在意,这位老太太每次听到这句话,就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早先,材料主任黑成威的老父亲用二斗包谷,从一个逃荒人手里给儿子换来一个童养媳。自从他俩当着刘志丹的面,在红旗下面举手宣誓以后,不平常的生活开始了。此后二十多年,“来!扶我一把!”这句话,一从黑成威口里说出来,这女人就豁出一条命去干。或者装个讨饭的女人,到白军巢穴中去侦察敌情;或者通过九死一生的境地去给刘志丹率领的红军主力部队送鸡毛信;或者拿上梭镖去放哨,让她的丈夫带上红色游击队员,趁黑夜去袭击熟睡的敌人。

    老太太一走到停车场,搬运工人们都互相丢眼色,仿佛说: “小心!老太太上阵了!”

    这时光,汽车司机打开引擎盖,收拾车子。搬运工人来回飞跑,材料员们呐喊着。材料主任黑成威,精神抖擞,虎彪彪地像个年轻后生。手里拿个记录本,耳朵后面别半截铅笔,跳上汽车,好像指挥着几十路人马似的吼喊: “小伙子!不要把机器零件往下扔!”“四百号洋灰不要和二百号洋灰放到一块儿!”“嗨!灰小子!不听指挥小心我拧你的耳朵!"他的声音像炸雷似的,压住了汽车吼声和百十名工人的喊声。而且,他随时把他健壮而又利索的老婆指派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小黑妈!掌握搬运洋灰的工人!”

    老太太像能征惯战的士兵似的,立刻顺着丈夫的手指跑到搬运水泥的工人们跟前,三下五除二就把那里混乱的情况扭转了。没有一个年轻工人,敢调皮捣蛋不听老太太指挥。

    吕有怀暗暗叫好。他从南到北在各个建设工地跑了五六年,还没有见过老夫妻两口配合得这么得心应手!

    老太太刚刚帮助丈夫卸完了材料,一帮家属妇女叫嚷开了:"老党员,快去!二百零三号报到啦!”“好热闹的日月啊!”老太太急急地走过去,把鞋底、麻绳收拾了一下,转身回到窑洞,头上包了一块黑帕子,出来,咔嚓一声,锁了门。

    “把我捎到‘四十公里’!”老太太过了水渠,到了公路上,手一抬,一辆拉材料的汽车就猛然停住了。"快上来,老党员!"司机喜眉笑眼地让老太太坐在驾驶室里,好像她能坐这辆车,对司机来说,是挺大的光荣。

    汽车呼地飞走了!一阵尘土遮住了吕有怀的视线。他用拳头打了一下手掌,喊:“好一个能干的老太太!”赞叹、尊敬和兴奋的心情控制了他,过往汽车带起的尘土扑在他脸上、身上,也没觉着。

    随后,他向站在窑洞旁边的妇女们打问老太太的情况。她们告诉他,材料主任的老婆虽然是职工家属,在这建设工地里却是一位十分重要的入物,身兼十几职:职工家属支部的支部书记、家属主任、工会委员、节约队队长、义务接生员……哪个工人的老婆要生孩子,老太太总是随叫随到,风雨无阻,又卫生又安全,还不要报酬!“二百零三号报到”,这就是说,她现在出发去接第二百零三个孩子了。在上下百十里的铁路工地上,她是资格最老的党员之一,因而被人称作“老党员”。时间长了,大伙儿反而忘记了她的真实姓名,连选工会委员的时候,在候选名单上,也写着“老党员”。

    这一切,使吕有怀想起了陕北的千山反岭,想起了延安的宝塔和古城,想起了那山沟里的小小村落。那里,是他出生和战斗过的地方、一草一木他都十分熟悉,十分喜爱。现在是古历七月,大概延安一带的谷子和糜子长了半人高:庄稼林里不时地送出高昂而优美的山歌。

    (节选自《延安人》,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工地、宿舍和仓库,工人们忙碌着搬运水泥,社会大建设时期的繁忙气息扑面而来。 B . “油渍和铁锈”和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我真傻"都在细节之中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C . “头上包了一块黑帕子,出来,咔嚓一声,锁了门”一连串动作说明人物做事风风火火。 D . 大伙儿忘了她真实姓名而称呼其为“老党员”,这其中蕴含着群众对她高尚品德的赞美。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将主要人物放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这两个典型的环境中进行刻画,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 B . 小说中吕有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全文随着他的心理变化,抑扬结合,更立体全面展现老两口的形象。 C . 这篇小说中多处使用了短句,在助力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加快了小说的节奏,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D . 小说补充交代“老两口”的往事,卧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强化了人物的英雄色彩。
    3. (3) 小说是如何叙述老两口的故事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4. (4)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这篇小说却极具真实感。这篇小说是如何增强其真实性?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