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未央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历史上,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按理说,文学理论发生的根据在于对文学的解释,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然而,考察文学与理论关系的历史不难发现,理论在发展中不仅没有与文学达成一致性的默契,反而不断挑起事端,造成了文学与理论关系紧张。 

     在马可·爱德蒙森的心目中,理论应该能被反驳,应该具备“使文学充满活力的潜能”,而一旦将文学视为“难以驾驭的能量”,理论就会滑向“焦灼的单线思维方式”之中,就会威风凛凛地对文学实施“驱逐、压制、带倾向性的颂扬、代价惨重的辩护”。 

     苏珊·桑塔格对理论的抵制表现在她对阐释的独特分析和评价中。她坚决反对对艺术进行阐释,认为阐释是一种概念化的活动,即从作品整体中抽绎出思想,使艺术同化于思想,或者同化于文化。阐释背离了艺术的特征,是对艺术作品整体的破坏。 

     在所有关于理论的讨论中,美国解构主义文论家乔纳森·卡勒的一句名言最耐人寻味:“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按照常理,常识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基本道理,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但是,卡勒却提出“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理论常常是常识性观点的好斗的批评家”的观点。 

     现代意义上的理论更加确证了自身的这种特质:理论与其说是一种体系,不如说是一种反思怀疑的气质,一种推测探究的动能。 

     在当前反思性语境下,我们试图提出“理论的文学性”命题,以化解理论与文学的紧张关系,恢复理论的信誉。“理论的文学性”这个命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理论的文学性在场。文学与理论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理论是关乎文学的,但是理论一旦形成,就可以超越文学,成为一种独立的言说方式。理论既可以以文学为言说对象,也可以以自身为言说对象。文学性是理论的基本在场,这是衡量理论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标准。在理论文本的生成中,文学性不单是文学的特点或品质,更是理论的一种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进入文本的工具。借助这种视角和工具,理论实现了对理论之不可言说之域的抵达。文学性作为理论的在场,要求理论对形式有一种特殊的尊重意识。唯有形式,超越了逻辑的、理性的言说,有能力抵达本源的世界。从形式进入,能发现文学艺术不同寻常的洞见真相、揭示生存的功能。  

     理论的文学性言说。既然文学性是理论的基本在场,文学性有助于理论抵达理论无法呈现之域,那么,文学性就不应该只是理论的手段,更应该是理论自身,是真理呈现的方式。相应地,理论,无论是知识生产还是理论言说,无论是讲述还是陈述,都不应该将观点、论据、论证的逻辑自洽视为唯一有效的方式。事实上,文学理论的书写更应该是多维的、丰富的、指向内心经验的、更具反思精神气质的,因而是更具文学性的。信念、价值、经验、情感、事件、隐喻、图像和叙事等,正是理论文学性言说处理的问题。理论同样可以使用隐喻、象征、暗示、形象、体悟、反思等概念工具,甚至可以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自身。文学性言说之于文学理论,不是一个技巧、策略的问题,实际是走进文学、最大限度秉持对文学善意的努力。理论如何穿梭于文学的世界,讲述文学的故事,文学性言说是一个基本的制衡机制。 

     (摘编自邢建昌《文学需要理论吗》)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理论之所以造成雨文学的紧张关系,是因为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 B . 苏珊·桑塔格从阐的角度抵制理论,因为阐释会对艺术作品整体造成破坏。 C . 乔纳森·卡勒所说的理论是对自然观念的批评这个观点违反了常识,失之偏颇。 D . 现代意义上的理论自身的特质是,理论不是一种体系,而是一种反思怀疑的气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提出文学与理论关系紧张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指出应该怎样化解两者的紧张关系。 B . 文章引用马可·爱德蒙森的观点,阐述理论如果压制文学的活力,试图“驾驭”文学,文学与理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 C . 文章第七段和第八段把“理论的文学性在场”和“理论的文学性言说”并举,用对比的方法论述了“理论的文学性”。 D . 文章以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为创作动机,深入浅出,探讨了文学与理论的深层关系,回答了文学是否需要理论的问题。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性的基本在场,是衡量理论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标准,更是理论的一种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进入文本的工具。 B . 理论应当借助形式,超越逻辑的、理性的言说,抵达本源的世界,去发现文学艺术不同寻常的洞见真相、揭示生存的功能。 C . 文学理论以多维、丰富的形式,使用隐喻、象征等概念工具,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自身,使理论的感染力超越了文学本身。 D . 文学性是制衡理论穿梭于文学的世界、讲述文学故事的机制,也是理论走进文学、最大限度秉持对文学善意的努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