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昌图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群而不党义

    鲁论《卫灵》篇“群而不党”,集注“和以处众而不阿比”,君子处众之道,诚如是矣。《论语》曰:“诗可以群。”曰:“鸟兽不可与同群。”此“群”之义近公也。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曰:“君子不党。”此“党”之义近私也公则为和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美在野可以释惊世骇俗之嫌。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公私之间、群党之义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党之由于器识学问亦昭然矣。

    由是以推,王导纵恶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所谓群而不党者,必如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君子,以集思广益而渊然,以黜邪崇正而毅然,以激浊扬清而霭然,盖无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识不足以自固,则又不能不党,此其大较也。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以为群,则君子与君子宜无不同,何以洛蜀朔之显分门户?以为不党,则聚徒讲学,何必以诋讥朝政为能。非器识学问之兼至者,盖不足以语此矣。

    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其在《礼》曰:为之也。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

    (节选自《赵佩茳集》,有删改)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此“党”之义A近私也B公则为和C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协恭之美G在野可以释H惊世骇俗之嫌。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昭,指光明的,与“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昭”,两者词义相同。 B . 恶,指行恶事,与“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两者词义不相同。 C . 邪,指奸邪之人,“邪曲之害公也”的“邪”表示品行不正的小人,两者用法相同。 D . 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 . 作者认为,王导、蔡邕、贾生、靳尚四人党而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也不值得与他们谈群而不党。 C . 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 D . 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

      ②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

    5. (5) 历史上的朋党之祸值得后人警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党而不群”的危害。(3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