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滕州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天下有道而师者,有业而师者,有利而师者。道而师者,道成则君亲之,孔子是也,从一者也。孔子之不师其师,以无常也。业而师者业成则长之去君亲间矣利而师者何居呜呼天下之不相师利者寡也天下之利而师者,其说何也?今夫士之及髫而受书也,其为亲者曰:“师苟贵吾子足矣,无论道也。”其为师者曰:“自行束修以上,未尝无诲焉。余以糊其口于四方,何道之授未也!”弟子得执其利权以进退其师,庚而 , 辛而乙,曰:“业此而者,业彼而显者。”唯弟子之利而已。 

     (节选自王世贞《师说》) 

     注:①束修:古代学生与老师初见面时,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后来多理解为学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业而师者/业成则长之/去君亲间矣/利而师者何居/呜呼/天下之不相师利者/寡也/ B . 业而师者业成/则长之/去君亲间矣/利而师者何居/呜呼/天下之不相师/利者寡也/ C . 业而师者/业成则长之/去君亲间矣/利而师者何居/呜呼/天下之不相师/利者寡也/ D . 业而师者业成/则长之/去君亲间矣/利而师者何居/呜呼/天下之不相师利者/寡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B . 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C . 甲,天干的第一位,也表示顺序的第一,文中与“庚、辛”用法不一致。 D . 晦在此句意为不显达,和《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中的“晦”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将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进行对比,指出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B . 韩愈举孔子从师的事例,进一步阐释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C . 王世贞在文中列举三种出于不同目的的求师者,并对他们进行了具体论述。 D . 王世贞和韩愈都认为老师具有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担当。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登泰山记》) 

    6. (6) 韩愈笔下的“圣人”与王世贞笔下的“士”在从师上有何异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