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 (2) 下列对文学常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崩,中国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B . 百乘,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是人们出行的工具,“百乘”“千乘”即指兵力。 C .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蔽”意思不相同。 D . 歃盟,又称歃血为盟。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泛指发誓订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 .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 . 盂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 .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谏太宗十思疏》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5. (5)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