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湖北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审美追求,中国建筑艺术的和谐美,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建筑艺术中的反映和体现。

    建筑艺术的和谐美,影响到营造观念的各个方面。在布局安排上,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讲究各单体建筑物的横向有序铺排,各单体之间又用廊柱等结构将它们联结为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在建筑方位、建筑色彩以及建筑空间分割等方面,又深受阴阳、五行等观念之影响,将人、自然与建筑物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哲学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强烈的“尚中”情结,集中体现在对中轴线意识的强化和运用上。中轴线南北贯穿,建筑物左右对称,秩序井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传统。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至少在周代,院落空间已呈均衡对称,就已经出现了中轴线,进而南北方位逐渐与东西方位分野。面南为贵以后,南北轴线逐渐成为主轴线,重要建筑及空间位置正处于中轴线上。

    与中轴线建筑形式美相关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群平面布置的均衡之美。均衡的建筑形象,在审美视觉上给人以安稳、持重、冷静、坦然之感。但是,建筑的布局绝不是一种理想化的产物,这种理想的对称均衡模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往往受制于具体的场地、地形、交通等因素,匠人往往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在改变绝对对称关系后保持原有的均衡追求,使人在观感上仍获得对称均衡的审美效果。

    体量也是建筑艺术和谐美的一个重要品质。传统建筑是皇权的象征,礼制的标帜,不同功能的建筑都要求有不同的体量。宫殿、都城、坛庙、陵寝等建筑形制,只有用巨大的有等级的体量,才能象征皇权的尊贵威慑和礼制的森严秩序,才能更有力地彰显人与社会之“和”。儒家崇尚“大壮”之美,正是这一观念的反映。

    儒道两家都讲“和”,都讲“天人合一”。如果说,儒家思想通过宫殿、都城、陵寝、宗庙、民居等建筑形态,规范了伦理道德,以情与理的统一为审美理想,孜孜以求人与社会之和谐的话,那么,道家思想之于建筑则是以心与物的统一为审美理想,通过旨在追求人与自然之和谐的园林这一建筑形式,为文人士大夫的畅怀游心提供了一个自由之境。

    园林艺术是自然美、建筑美、人文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它通过借景、对景、隔景、分景和空间处理等多种造园手法,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佳境,使自然美与艺术美达到了高度统一与融合。

    儒家礼制思想影响下的功能性建筑所讲究的统一、均衡、对称、装饰等形式美原则,在园林建筑中都成了大忌,园林的和谐是由杂多和差异而构成的优美。中国园林建筑的和谐之美,正在于它所营造出的虚实相生、动静相济、淡雅幽远、自然含蓄而又韵味无穷的意境之美。

    (摘编自刘月《和谐: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之维》)

    材料二:

    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法自然”。中国传统园林首要原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显然受到了素朴天然的道家思想的影响。

    古典园林营造手法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借景。利用自然地形和环境来组织空间,精心布局,把某个景观以外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此景观自身,成为其一部分,这种手法就是“借景”。所“借”之景既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是虚景。“借”实景之例如颐和园,以大手笔“借”引了附近的西山之景,尽管源自人之巧思,但却宛如天成。

    中国古典园林也善于借影、声、光、香等虚景。《红楼梦》中大观园有一亭,名“沁芳”,水光借绕堤翠柳而显得澄碧,流水借隔岸花香而沁得芬芳,小亭从而浸润于缥缈清香及潋滟水色之中,这应该是一例“借”虚景之佳作。甚至从园林景观的命名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建筑与自然互映融会的情趣,比如,在“锄月轩”里可以体会到“自锄明月种梅花”的闲适。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更多倚重于道家顺应天然的思想。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互补的文化取向在典型的前庭后园式的中国庭院建筑形态中可窥一斑。前庭后园的空间结构中,整个建筑群的前部是主体建筑,供人日常居住并且进行社会交流;后部的花园则是冶游休憩之所。在前部的居住之地,士子文人执礼有节,履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典训;在后部的冶游之处,他们优游闲适,享受着世外桃源般幽雅无羁的生活情趣。正屋主室的严格对称透出了儒家对于伦理秩序的讲究;花园风景的迂回曲折则体现出道家对于自然情趣的追求。一座庭园的结构安排隐然融会了两种处世立身的精神诉求。

    (摘编自汪洪澜《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

    材料三: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分成三大块,以中轴线对称分为东、中、西三路布局,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保持建筑风格的一致。主庭院建筑环绕水面,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使人感到开朗宁静。在建筑色彩上,保留了苏州特有的清淡、秀丽的黑白色调,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室内运用光线来做设计,菱形、海棠形、方形等样式的漏窗依墙而设,伴随太阳移动形成动人的光影效果。观赏者尽管处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却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建筑“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是中国的哲学内涵在建筑上的最基本体现。 B . 中国古代都城、园林的建造,追求统一、均衡、对称、装饰等形式的和谐,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C . 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既可以是实景,如西山之景;也可以是虚景,如水色、花香。 D . 前庭后园式的庭院建筑形态是儒道互补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得以统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园林之景借助命名可增添情趣,如苏州园林“风来亭”就是借助虚景的典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长风送月来”的惬意。 B . 如果宫殿、坛庙、陵寝等建筑形制,没有用巨大的有等级的体量,儒家所崇尚的“大壮”之美就无从体现。 C . 院落空间要均衡对称,但这种均衡对称模式也可能受制于多种因素,使观者不再获得对称均衡的感觉 D . 中国传统庭院的主体建筑既体现了儒家思想又体现了道家思想,是两种思想的完美融合。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是( )
      A .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B . 《红楼梦》中,贾母等在缀锦阁吃酒,命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在藕香榭奏乐,贾母说“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 C . 晋北民居多坐北朝南,以堂屋为中心,建有正房、厢房以及倒座,形成院落。 D . 故宫的部分房屋设计,用统一的柱子等距离排放,柱后窗门样式相同或相近,屋室多为左右对称,或是在柱边放置大小齐一、数量齐一的台基。
    4. (4)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为什么会感受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与融合?
    5. (5)  请根据材料一、二的观点分析、概括材料三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建筑理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