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七下·淄博期末)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师旷:名旷,盲音乐师。③欲:想要。④已:副词,已经。⑤何:为什么。乎:呢。⑥安有:哪有。安:怎么。为人臣:做臣子的。⑦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⑧阳:阳光。⑨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⑩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摸黑走路。孰与:比哪个;⑪善哉:说得好啊。善:好,对。

    1.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

      ①恐已;②何不烛乎; 

      ③安有为人臣而其君乎;    ④少而

    2. (2) 与“晋平公炳烛学”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思援弓缴射之(《学类》 B . 相委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C .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D . 康肃笑遣之(《卖油翁》)
    3. (3)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4. (4) 通读全文,回答:晋平公称师旷之劝“釜”的原因是什么? 
    5. (5) 试分析“师旷劝学普平公”有别于《孙权劝学》中“孙权劝学吕蒙”的劝学艺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