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贵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法律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下人不安于现状,他恨命运的不公平,多次尝试进入法律之门,生命终结时敢于质问门卫。但是他单纯幼稚,老实忠厚,到死也没有勇气踏入大门。 B . 守门人也有自己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情况,对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还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C . 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很多无谓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失去生命的代价。 D . 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鉴赏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B . 本篇小说以乡下人和守门人为主线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公平、正义的思考。 C . 本篇小说用变形的手法、荒诞的情节,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的精神困顿。 D . 本篇小说的主题可以用“找法”两个字来概括。卡夫卡以抽象的形式,把“法”既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也看成是人们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
    3. (3) 小说结尾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
    4. (4) 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结合文本分析乡下人能否进入法律之门,并联系现实谈谈本篇小说给我们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