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下·宿城期末) 阅读

    幽古龙居崖
    张雄文

    小径裹满苔藓,像往上蠕动的青褐色蚯蚓,曲曲弯弯,悄然伸入陡峻的山崖间。盛夏的阳光淌在峰峦之上,苔藓便洒满斑驳而层叠的竹影。山风习习而起,浓密的竹林簌簌有声,竹影轻摇,仿佛踏着碎步的温婉矜持女子。

    ②我循着一两声似乎沾染了浓翠的鸟音抬头而望,竹梢上的峰顶壁立,仍然隐在白云深处;挨挤的竹林漫延而上,又与它合围而来争夺地盘树们短兵相接,或退避三舍,或迂回而进,目光尽处只有浸透绿意的袅袅云霭。再回首登临之初的山脚,早已与村落、稻田、池塘及尘世的喧嚣一道,消隐在浩漫的绿海里。

    ③此刻,我立在这座叫龙居崖的峰峦半山腰,听凭幽绿一寸寸浸润衣衫与肌肤,山泉般洗涤周身残存的尘灰与疲惫,忽然想寻一块青石而枕,体会一番古人A“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趣。

    ④作枕的青石一时不可得,洪荒远古的空寂却渐渐侵逼而来,我蓦然有了陈子昂“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喟。不过,空寂只是一瞬,我很快依稀听见传来飞漱的水声,似鼓角击鸣。我好奇心顿起,循声寻路,斜穿竹林,下坡上坡,到几米外一处平地立定,一帘瀑布赫然挂在了右侧。银白的水幕从峰顶倾泻而下。与瀑布贴近的崖壁是一整块巨石,呈湿漉漉的深黑色。瀑布滑向的谷底,底部也是一整块硕大青石,经亿万斯年的飞漱冲刷,已凹陷为一处深潭。潭水溢出,顺深谷流成小溪。小溪左岸的碎石滩,存有几处柴火烧过的黑色痕迹。在这深山幽壑间,舀瀑布流泉烹茶,择竹笋野菇充饥,也算是人生难得的洒脱了。

    ⑤收回目光,我才发现脚边草丛隐伏一条浅浅的水渠,从瀑布的腰身处引水。于是顺水渠悠然而行,想着渠水尽头会是怎样的人家。峰回水转,几栋木质青瓦的房屋隐在浓荫深处。山路一侧悬着柄木牌:龙居崖水寨。我瞬间有了偶适水泊梁山的时空错觉,疑心屋边碗口粗的枫树后会跃出一个手持板斧的黑脸大汉。

    ⑥黑脸汉子确有一个,是房屋的主人,姓王,憨憨的笑脸。他引我来到青石板屋,门口一左一右立着两个木水桶,板壁上悬着诸如斗笠、竹筛、簸箕等山外早已消失的竹制旧物。另一侧则挂着老辈木匠用的刨子、手摇钻、墨斗、木锉、角尺、画规,地坪上则放着犁耙、打谷机、手摇纺纱车……四十年前的时光似乎并未流逝,而是凝固在这深山。我须臾间也似乎回到了童年。唐人刘禹锡一日山行,为烂漫的山花惊叹:“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则想说:“C长恨童年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⑦疑惑之下问主人,才知眼前旧物多是祖传,也有从邻舍们那里淘来。他家开了民宿,思量着用满山的葱碧与幽寂、清澈的瀑布和远去的旧物引来游者,不想正击中了我的心房。我展颜而笑,欣然进屋,歇宿龙居崖……

    1. (1) 阅读③~⑦段,补全作者的游踪。

      游踪:→斜穿竹林,下坡上坡→→顺水渠而行→

    2. (2)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
    3. (3) 文中多处引用或化用诗句,请从B、C中,任选一句,参照示例,结合作者的处境,说说作者的感受。

      A句:写“我”身处漫山的苍碧中,忘却了尘世的繁杂与疲惫,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4. (4) 第⑥段作者为什么——罗列屋内的陈设?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