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勃利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不囿于一隅,在其当时所处的历史壁垒中不断变革创新,引领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让语文教育向前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如夏丏尊。夏丏尊在语文教育领域奋斗了将近二十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文教学法”,在教法和学法上都颇有建树,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他从全方位教育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完善的修养和人格。

    如叶圣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之为教,重在诱导,而不在于全盘授予,教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叶圣陶认为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是整个教育的本质,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

    如朱自清。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认为教育者须有坚贞信仰与健全人格,教育是目的,而非手段。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教育者的人生理想,应该超乎功利,教育者不但要做一个能干、有用的人,并且要正直、坦白、敢作敢为、以身作则。朱自清认为教学与训育应该并重,“为学与做人,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学生在学校既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人。

    (摘编自周丹《这些语文教育大师的思想,值得被传承》)

    材料二:

    朱自清不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从他众多的教育论著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

    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

    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朱自清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的崭新揭示,让我们感觉到他的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对于前人的跨越。他还认为:中国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的固有文化才成。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而且也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这方面,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显然体现了他个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爱恶欲。他认为语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朱自清认为无论古今人物、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彼此相互伸展,以此达到青年读者与中国固有文化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

    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语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文学,培养欣赏力,培养批判力。他说:“接受文学,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哪些是该扬弃的,哪些是该保留的……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这段话今天看来似乎相当普通,但其体会切身,因而其意义也就不同寻常。它指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立场,不能将作品的立场和读者阅读时自我的立场混为一谈。

    这里清楚地说明以坚定的立场和批判力对待文学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能力的第一要义。这种说法反映出欣赏能力培植的关键又在于对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这样特殊的意义,理应真正深刻地通过语文教育的课堂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让这些体现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历史内涵的作品从培养学生的欣赏力、批判力的角度出发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着眼于发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这些见解是颇为崭新的。

    朱自清实际上以此发出了语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之先声,并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与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他认为,语文教育必须以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欣赏文学的目的,“了解与欣赏”构成了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

    (摘编自宾恩海《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初探》)

    1. (1) 下列关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教育者须信仰坚贞、人格健全,具有超乎功利的人生理想,视教育为目的而非手段。 B . 语文教育通常是通过讲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成绩或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活动。 C . 欣赏文学首先要解决立场问题,欣赏者要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 D . 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其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是“了解与欣赏”。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在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一批教育家的引领下不断前进。 B . 朱自清让青年人了解并接受古代文学,信古、学古,旨在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C . 朱自清认为可通过“感情移入”欣赏文学,也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文学进行批判。 D . 朱自清不仅在中国现代散文领域成就高,他关于语文教育的见解也颇具先声意义。
    3.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朱自清关于“教育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 《礼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B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C . 孔明:“”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D . 李贽:“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述思路。
    5. (5) 近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有何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