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下·农安竞赛) 论述类文本阅读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陈慧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

    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是否合适?

    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 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 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用大数据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出人类的共同情感,有助于把握诗人的心灵和情感。 B .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数据进行整体化处理。 C . 大数据分析只是一项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义旨等本质特性。 D . 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感情共鸣。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援引一篇小说和一则报道,提出论题,并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 B . 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 C . 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 D . 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 B . 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从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 C . 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D . 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